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9年CNN報導曾指出,每日進食的加工食品本身就難以避免食用到昆蟲軀體和穢物,而隨著環保意識和健康需求,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投入開發昆蟲食品,從2017年芬蘭推出世界上第一個昆蟲麵包,到後來東京多家餐飲店紛紛推出昆蟲咖啡、昆蟲醬油、蠶糞茶等等昆蟲產品,也有專家提出若人類遲遲不敢食用,或許能將昆蟲製成飼料提供畜牧業使用,以利環境發展。
據2019年10月CNN的報導指出,下一個可以餵飽人類又能救地球的食物也許是昆蟲。市調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 預估,2024年美國可食昆蟲的市場價值將逼近8000萬美金,而2025年亞太地區國家的消費則可達2億7000萬美金。
每天吃的果醬裡,都可能意外含有蟲蟲身體與穢物
絕大多數消費者不知情的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規範其實容許昆蟲殘留的污穢量,因為無法百分之百阻隔食品製造過程中「搭順風車」的小昆蟲。許可範圍為:每片巧克力,30個以上昆蟲的碎片或毛髮;每罐473毫升的番茄醬或披薩醬料,約2條蛆蟲;每包473公克義大利麵,450個昆蟲碎片。我們每天吃的果醬或花生醬裡,事實上都可能意外摻雜了昆蟲的身體或穢物。
芬蘭曾推出過昆蟲麵包,打破消費者恐懼心理成為挑戰
早在2017年,芬蘭Fazer食品烘焙部門已經推出世上第一個「昆蟲麵包」(Fazer Sirkkaleipä),添加養殖的蟋蟀乾燥粉末,以提高麵包本身的蛋白質含量。2021年5月,歐盟政府及食安評估機構立案將人類食用乾燥黃粉蟲合法化,日後27國可以自由販售這個興起的蛋白質食材。非洲、墨西哥、巴西、泰國、中國、荷蘭、美國等都具有食用昆蟲的文化,但對其他國家來說,這塊市場的門檻頗高,抹去消費者的「恐懼」是一場艱鉅的心理戰。食物文化千奇百怪的日本,會用什麼創新來讓昆蟲融入它一向追求典雅的社會文化呢?
芬蘭Fazer食品推出世上第一個「昆蟲麵包」,裡頭添加了蟋蟀乾燥粉末,以提高麵包本身的蛋白質含量。(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日本「零反感」的新食文化:將蟲蟲「隱形」加入咖啡中
日本食品業跨入「昆蟲食」,強調以「隱形」的方式置入,生產「零反感」的新食文化。由奈良大學生兼人氣YouTuber昆蟲食活動家Kazuki ,與昆蟲食零售商Bug’s Farm攜手開發的4款咖啡,分別是:蚱蜢・哥倫比亞、桑蠶・瓜地馬拉、蟋蟀・巴西聖多斯/深度烘焙、蟋蟀・巴西聖多斯。
前3款皆委託大阪的精品咖啡店「WAKO」烘焙,最後1款則特地請來全國排名第4的咖啡豆烘焙師兼「SANWA COFFEE WORKS」店主西川隆士操刀焙製而成。宣稱添加的是歐美昆蟲食品製造商愛用的JR UNIQUE FOODS高品質昆蟲粉末,消費者可以期待品嚐到瓜地馬拉豆的酸味摻入桑蠶的香郁,以及微微的桑葉清爽感;哥倫比亞豆的柔和順口搭配同樣溫和的蚱蜢,調和成甘苦平衡的飲料;苦味少、酸味適中的巴西聖多斯豆混合香烤味的蟋蟀,具有突出的野味。然而,這些咖啡的缺點是含有類似甲殼類的成分,因此對殼類海鮮過敏的人應避免飲用。
昆蟲食零售商Bug’s Farm與日本知名YouTuber昆蟲食活動家Kazuki 合作,推出四款昆蟲咖啡。(圖片來源:取自Bug’s Farm官網)
蟋蟀醬油、蠶蛹香腸無奇不有,ANTCICADA推昆蟲特色套餐
探究昆蟲食魅力的餐廳「ANTCICADA」不僅在東京都為民眾提供「昆蟲特色套餐」,還在自家的網路店舖販售滋味稀奇的食品,如蟋蟀醬油、黃斑黑蟋蟀和風油醋醬、蠶蛹香腸等。
ANTCICADA 協同蟋蟀研究最前線的德島大學之GRYLLUS VENTURE及太陽綠能株式会社(TAIYO GREEN ENERGY),共同養殖美味又安全的國產蟋蟀,再進一步邀請製造商研發商品。1瓶100毫升的蟋蟀醬油由愛知縣創業92年的桝塚味噌精心釀造,每瓶約使用了482隻蟋蟀,經過半年的發酵與熟成產生,濃醇中散發淡淡的蟋蟀香味。
ANTCICADA的自創品牌2/3(Two Thirds)推出法式及和風油醋醬,前者1瓶100毫升當中用了40隻家蟋蟀,以水煮方式提煉家蟋蟀的濃厚圓潤;後者用了70隻黃斑黑蟋蟀,炒過後微苦的香味揉合成此和風醬的特色。名為「Silk Sausage 絲腸」、外形像蠶繭的白色香腸,是與廣島縣「.comm」共同開發的商品,以蠶蛹為主要原料製作。蠶的味道醇厚,與濃郁的鮮奶油非常對味,如絲般的綿密口感是其特徵。最令人好奇的非「蠶沙珍奶」莫屬,這到底是什麼呢?蠶沙指的是蠶寶寶的糞,因為吃的是新鮮桑葉,故含有綠葉的清香;古時是漢方藥材之一,有助於血液循環。這個「蠶沙珍奶」商品只要加溫4分鐘,冷卻後加入牛奶,就可在家輕鬆享受!
ANTCICADA在網路上販售滋味稀奇的蟋蟀醬油。(圖片來源:取自ANTCICADA官網)
茶湯顏色酷似紅茶的「蠶糞茶」,不含咖啡因又具桑葉香
創業於2014年的TAKEO是日本最初的昆蟲食專賣店,2020年7月在東京實體店開始販售「蠶糞茶」,利用乾燥的蠶糞煮成茶湯,加入桑葉茶粉、白色顆粒的山粉圓,最後用棉花糖裝飾,就是一杯令人猜不出滋味的神秘飲料。最大的賣點是,蠶糞由300年的京都老舖絹織物屋「塩野屋」所提供,而且是來自該處飼養的稀有品種「都金色」,名字形容其蠶繭的黃金色澤。蠶糞茶經沖泡後,茶湯的顏色類似紅茶般令人感到熟悉,而且不含咖啡因,溫和的桑葉香氣是它獨特的吸引力。
日本最初的昆蟲食專賣店TAKEO販售「蠶糞茶」,茶湯顏色接近紅茶。(圖片來源:取自TAKEO官網)
蟋蟀溫泉水煎餅使用磯部溫泉水,其中蟋蟀酷似堅果香
高崎經濟大學創設的「FUTURENAUT」事業所研發生產的「蟋蟀溫泉水煎餅」,是融合傳統技法與未來食材的奢侈品。怎麼說呢?它使用溫泉標誌發祥地「磯部溫泉」的溫泉水,碳酸氣泡豐富的水使煎餅在口中容易化開,小麥粉的微甜、溫泉中礦物質的微鹹、結合蟋蟀粉那類似火炒的堅果香,標榜無食品添加物和鹽巴所完成的自然風味零食。
「FUTURENAUT」事業所使用溫泉水和蟋蟀粉製作餅乾,其中蟋蟀粉提供了類似火炒的堅果香。(圖片來源:取自FUTURENAUT官網)
昆蟲或許能成為畜牧飼料?將昆蟲變得更美味之前的替方
這些食品矇著眼睛吃起來或許很美味,但是一看到包裝上的說明,消費者真的不會反感嗎?從另一角度來看,「吃昆蟲救地球」的概念還有另一方向可走。
享譽全球的環保人士大衛.鈴木,曾以《神聖的平衡》一書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卡林加獎,以及被視為「另類諾貝爾獎」之正確生活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2018年,他在共同創立的「鈴木基金會」官網上發表文章〈吃蟲救地球〉,建議人們可以嘗試把昆蟲變成飼料的一部份,餵養家畜、牛羊、養殖魚類或寵物,進而減少食糧不足的問題。
換句話說,鈴木構思的是一條加入昆蟲這一環節的食物鏈;比方說,用農場廢棄的水果餵養黑水虻幼蟲,接著製成飼料餵養牲畜,最後生產為人類食用的肉品。無論是直接吃還是間接吃,世界未被鏡頭分享的角落,總有人類把自然的一部分變成了食物。兩難一直都在,你我該探究的是:「如何把昆蟲變美味?」還是「日益增多的食慾能不能承受得住大自然的反撲?」
延伸閱讀
▶昆蟲蛋白新成員來了!麵包蟲通過歐洲安全評估、被證實可降低60%膽固醇
▶替代蛋白持續創新!植物蛋白發展最強勢、昆蟲與海鮮蛋白興起
▶牛隻放個屁就排出甲烷?科學家發現以蘆筍藻替代傳統牛飼料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