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西雅圖極品咖啡」2020年7月底發出的新品上市公關新聞稿指出,2019年遭指稱部分咖啡豆商品混豆之後,「在第一時間便出面道歉,並從各大通路下架咖啡豆商品」,但事實上,從事發後到2020年3月13日士林地院開庭,西雅圖咖啡始終否認犯行,如今卻在新品上市新聞稿中形塑「調整、沈潛、重新出發」的形象,消費者是否仍願意買單?
2020年7月30日起,《關鍵評論網》、《工商時報》、《風傳媒》、《台灣好報》等媒體陸續刊出一份內容相同的公關新聞稿,第一段就指出:
歷經九個月的調整與沈潛,西雅圖極品咖啡重新出發。去年知名咖啡豆品牌「西雅圖極品咖啡」遭指稱部分咖啡豆商品混豆,在第一時間便出面道歉,並從各大通路下架咖啡豆商品。
西雅圖極品咖啡改良生產品管流程,將商品嚴格把關後再度上架,希望以品質贏回信任,也展現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
這是「西雅圖極品咖啡(簡稱西雅圖咖啡)」在2019年10月被《食力》揭露可能在標示為「100%阿拉比卡咖啡豆」產品中摻混其他豆種、並於2020年1月22日由士林地檢署(簡稱士檢)依違反食安法攙偽假冒罪提起公訴後,所推出的新上市咖啡豆產品新聞稿。
但看到這裡,你有什麼感覺?
第一時間便出面道歉?實情:從案發到開庭都不認罪
《食力》於2019年發起台灣第一次咖啡摻混調查,追查國內咖啡豆市場供應鏈、抽驗國內12個品牌共22件樣品,發現其中唯有西雅圖咖啡不是採用百分之百阿拉比卡豆,但卻以此宣稱、欺騙消費者,此調查報導於2019年10月15日獨家揭露。
但在《食力》報導露出後,西雅圖咖啡不斷於官方粉絲團張貼措詞強烈的公告,以「咖啡專家」的姿態發出多起「專業咖啡新知識」公告,辯稱原本包裝的「阿拉比卡豆」,是採用「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接枝的混種豆:阿拉布斯塔(Arabusta)」、後又更改說詞改為使用「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種間雜交種Timor提摩咖啡豆」,將原本號稱100%的阿拉比卡豆,在被《食力》揭發後不斷修正,又以「咖啡業界仍將阿拉布斯塔定為是阿拉比卡家族的一員」的說法,試圖蒙混過關,且偷偷到通路上修改商品標示。(延伸閱讀:100%阿拉比卡咖啡豆產品就是不能摻混其他豆種!西雅圖解釋令人疑惑)
直到士檢2019年11月26日對外證實西雅圖咖啡摻混後,每月不法獲利約45萬6千元,涉摻偽咖啡豆時間長達約22月,不法所得約為1千萬元,其違法行徑才公諸於世。原以為事到如今,西雅圖咖啡應會誠懇向大眾道歉,但我們卻等到一份推給「外籍員工」、聲稱「包裝錯誤」的道歉啟事,對於其摻混咖啡豆種的違法行為,完全避而不談,且更把所有過錯推給員工。
在2020年3月13日在士林地方法院(簡稱士林地院)召開第一次準備程序庭時,總經理劉增祥仍當庭持續否認犯罪、並稱配方都授權給下屬李志明處理,不知會有咖啡豆混充情事。(延伸閱讀:【快訊】西雅圖咖啡摻混案第一次開庭,劉增祥否認犯罪、責任全推給下屬!)
新聞稿聲稱「第一時間便出面道歉」,實情卻是第一時間就混淆視聽、試圖打擊《食力》報導公正性。士檢先前也證實,西雅圖咖啡在案發後,於北市衛生局前往稽查時,曾提出不實聲明來誤導稽查人員。且在法庭上,仍持續將所有過錯推給下屬。
用公關包裝就能重拾消費者信任?
西雅圖咖啡發出的新品新聞稿更寫道:
為重拾消費者信任,西雅圖極品咖啡重新出發以最嚴謹的態度把關選豆、配豆、烘焙、品鑑四道流程,採用世界七大產區100%阿拉比卡咖啡豆,由專業職人親手在地烘焙確保新鮮度。
上述說詞與摻混案發前的品牌形象一致,強調「把關」、「阿拉比卡咖啡豆」、「專業職人」、「在地烘焙」等,但從這樣一份新聞稿就要我們相信該品牌真的已經「調整與沈潛」?在沒有更多證據前,我們持保留態度。
買一送一、特價優惠,換新裝再上市...公關化妝術能粉飾一切嗎?
眼看西雅圖咖啡在案發後,不顧犯罪證據歷歷,高層以「分層負責」一詞就將犯罪責任推給下屬,對於已經交回犯罪所得後又不認罪,不斷推出買一送一、多重搭配優惠等,在咖啡門市和零售賣場的銷售在這9個月期間未受太大影響,顯見消費者注意力對於優惠誘因仍大於食品詐欺犯行。
通常食品公司在發生食安事件之後,免不了會聘請公關公司一方面進行品牌修復、重塑企業形象,另一方面改包裝、操作產品行銷策略,甚至搭配促銷優惠、持續拉抬銷售。
對持續監督台灣飲食產業的《食力》來說,揭發食安事件,目的不在打垮一個本土企業,而是希望從揭發缺失後,讓品牌和產業都能更進步。但是這一路以來,從西雅圖咖啡始終堅不認錯的態度,讓我們感覺不到該品牌是否真心維護消費者權益,且如果藉由公關的化妝術就能粉飾過往罪行,而品牌內部的經營策略卻沒有從根本改變,那麼即使換新裝、推新品,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此外,健忘的消費者若一再被品牌優惠所誘惑,也將成為食品詐欺共犯而不自知。
延伸閱讀:
▶還繼續凹?西雅圖咖啡做錯的5個決定,成就台灣食品史經典負面教材
▶追查內幕首度公開!《食力》到底怎麼查出西雅圖咖啡摻混?
▶食安事件頻仍!要建立品牌價值,謹守誠信與良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