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父親為前御廚郭明輝,承襲一身好廚藝的郭子儀在2013年起發起「街頭大廚心計畫」,與一群廚師夥伴一起到各個弱勢機構義煮,不料遇到台灣疫情爆發,但他沒有因此暫停,反而改成「愛心餐盒」讓溫暖繼續下去。
口述=郭子儀(街頭大廚心計劃發起人)
採訪·撰文=謝承學
做廚房的孩子其實都很苦,雖然我做這行業沒賺到多少錢,離開了飯店,家中的小吃店也收了,但我還是想趁自己有能力時,在工作以外還能付出自己的技藝。
結合廚師夥伴發起愛心義煮 我想將餐廳美味帶進慈善機構
一開始我本來都是在嘉義、台南幾個地方做愛心餐,送給慢飛天使(發展遲緩兒)、獨居老人、弱勢團體、護理中心等,後來因為路途有點遙遠,就回到桃園,我與其他有意願的廚師提議,不用去成立社團、協會,只要自願每個月辦一場愛心義煮活動就好。
於是從2013年開始,我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廚師夥伴們發起「街頭大廚心計畫」,我們開始找桃園、新竹、苗栗等地的身心障礙中心、安養機構,趁自己有能力,做料理給他們吃。畢竟這些人無法出去享用美食,平時在機構也沒有什麼娛樂,所以我們就去那邊煮菜給他們吃,並跟大家一起用餐,同時邀請表演團體一起去,帶歡樂給他們。
疫情下無法親臨現場義煮 改成愛心餐盒送上關懷
本來每個月都有一場活動,但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下,各個機構不開放,但這樣就少了人去幫助他們,廚師們的手藝也就浪費掉,於是我們有能力出資的人出資,有時間的就出力,先把菜煮好並裝成餐盒送去每個機構。
郭子儀與廚師夥伴們為了不因疫情中斷愛心餐,改以餐盒的方式持續帶給機構院生「家的味道」。(圖片來源:郭子儀提供)
疫情下我們選擇的服務對象,都是有去過的機構,一方面飲食習慣、口味、食物過敏等等都因為之前有做紀錄,能特別注意,另一方面也比較了解協會的作息,不要打擾到他們,我覺得我們純粹只是要發餐給他們,不要因為這樣打擾到他們。
我們去之前其實都會思考很久,希望能符合各個機構的需求,與以前直接到機構裡面不太一樣,現在因為是提供餐盒,份量、口味等都要考慮周全,例如獨居老人就會以健康、一人份為主,提供給機構時就不用再費心分裝。
親自了解機構情況 客製化規劃義煮活動
「只要一群人來,一起做事情,並感染到身邊的人,力量就會變得很大。」我認為如果只是捐物資,不一定能真的送出對方需要的東西,反而透過實際參與,同時了解機構工作人員的服務狀況,就能知道有哪些可以多付出一點。
我經常親自去接觸機構談合作,就是希望能「客製化」,針對不同節日、主題做變化,如果當時有院生生日,還會額外準備蛋糕和卡片。我明白這些機構也不好過,願意幫忙他們的人也不多,因此我想盡自己的能力,能幫忙就幫忙。
廚藝來自父母教導 想藉著料理帶來家的味道
我開始做義煮其實只是單純覺得,這些煮菜技藝是爸媽傳授給我的,我希望讓吃料理的人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這些機構的人很少看到家人,感情可能也疏離,如果能透過料理帶給他們撫慰之情,我就覺得很滿足了。我一直很期待疫情能被控制住,因為這樣我才能直接去接觸他們,這才是真實感受。
一場場活動辦下來,我們從未想從中得到什麼,在義煮的過程中,很享受當下時光,而去做這頓飯的當下我們都很開心,大家也沒有壓力。
對我來說,義煮不僅能紓解工作壓力,也能趁機磨練自己的技術,當他們說好吃的時候,感覺是很直接的,臉上流露的表情是很真心的,當下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我下次還要再來。」
一定會再回來!真心關懷就是最美的風景
「我們一定會再回來。」這不僅是對院生、機構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承諾。每一場義煮除了是回憶,也是我們的成長,只有這樣去了以後,才會看到社會百態,明白這社會上其實還有著人性善良的一面。
我也想謝謝一直參與義煮的夥伴們,看到大家付出自己的能力到各個角落,真心地去關懷對方,把對方當成自己家人,就是人世間最美的風景了。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真食故事】活動停辦、新品延後上市!成本自行吸收也考驗品牌從陸戰轉空戰的應變力
▶【真食故事】人助不如自助、身為萬華人更要團結!一個月送出破6千個便當飲料支持醫護和防疫人員
▶【真食故事】政府紓困遺忘的一角!剛開店就遇上疫情的餐飲業者,根本申請不到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