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烏魚子的滋味豐富,因此最好不要過度烹調,以免影響烏魚子本身的美味。烏魚子可以搭配不甜的白酒、香檳享用,或可刨成細粒,放在義大利麵上,或者拌入奶油中做成抹醬,能讓平凡食物化身為華麗佳餚。

在台灣過年餐桌上通常備有烏魚子,抹上高粱酒略烤過後,切片當成冷盤要角之一,搭配白蘿蔔及青蒜片品嚐,也可以配上水梨或蘋果片,吃起來鹹鮮稍帶軟黏,香氣濃郁,這是我從小對年夜飯最深刻的印象。日本作家角田光代談論飲食的書籍中,也提到烏魚子受到大家喜愛,名列日本三大珍味之一[1],長崎是最重要的產區。筆者旅居法國期間,偶然間嚐到友人在巴黎Le Bon Marché百貨食品超市中購得的烏魚子,才發現原來整個地中海沿岸居民都會製作,也將其視為高級食品,歐洲主要產區為法國南部、義大利薩丁尼亞、西西里島以及希臘等國,是一種無國界美食。

烏魚學名鯔魚(法文mulet),生存區域可從海水、半鹹水至淡水,遍及熱帶及亞熱帶水域,雖屬雜食性但也能完全以海藻為食,習性相當特殊。法國烏魚子(boutargue/poutargue)別稱「地中海魚子醬」,來自南法方言boutargo,與義大利文同義字bottarga(同指鮪魚子)、西班牙文botarga等均來自阿拉伯文boutharkha(鹽漬魚卵),字源甚至可再追溯至古埃及文,此外古希臘也早有製作鹽漬魚卵的記載,可見這種做法在地中海區域相當普遍。

法國早於16世紀就開始有文獻提及烏魚子,如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文學作品《巨人傳》(Gargantua, 1534)中,提到男主角的父親(Grandgousier)嗜食鹹味美食,包含生火腿、香腸、煙燻牛舌及烏魚子等。大仲馬1873年出版的遺作《美食大字典(Le grand dictionnaire de cuisine)》裡,也收錄了烏魚子詞條,簡述主要產於南法、義大利、葡萄牙等地。目前法國最著名的產地是南法風景優美的小漁港瑪爾提格(Martigues),製作方式跟台灣大同小異,小心取出母魚卵巢後抹上粗鹽、脫鹽後晾曬、風乾、壓實,只有傳統上最後淋上一層淡黃色蜜蠟封存的步驟跟台灣不同,除了隔絕空氣保鮮外,也能讓產品略帶有蜜香,不過市面上也常見白蠟封存或真空包裝的產品。


圖:法式烏魚子表面會覆蓋一層蠟皮,切片後剝除蠟皮再食用。

法國最簡單食用方式就是將烏魚子直接切片後剝除蠟皮,搭配不甜的白酒、香檳、蒸餾烈酒如無花果酒(bouhka)享用,也可擠上少許檸檬汁配無糖無油麵包(如長棍麵包),通常當成開胃小點。此外也可製作菜餚,由於烏魚子滋味豐富,最好不要過度烹調,可事先切小塊或刨成細粒,菜餚完成後再灑上或拌入即可。最常見的是當成義大利麵佐料,用橄欖油炒香大蒜辣椒後加入去皮番茄塊,調味後再拌入煮好的義大利麵,盛盤後撒上烏魚子細粒。另外也可拌入沙拉、西式半凝炒蛋(œufs brouillés)、馬鈴薯塊等,或加進奶油做成抹醬,能讓平凡食物變身為華麗佳餚,過年期間吃膩了切片烏魚子或許可嘗試法式做法。

烏魚子營養相當豐富,100公克熱量約235大卡(蛋白質25公克、脂肪17公克、無碳水化合物)[2],中型烏魚子切片一片約30~40大卡,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磷鎂碘砷,還有Omega-3脂肪酸(不耐高溫所以建議不要過度加熱),不過膽固醇及鈉含量稍高,須控制者最好淺嘗輒止。

在台灣取出烏魚卵、烏魚膘(公魚的精囊)及烏魚胗(胃袋)的魚,因為剩餘價值不高,被稱為烏魚殼,加點青蒜紅燒不失為美味料理。法國烹調烏魚的方式主要為煎煮或烤,如橄欖油炒香洋蔥後加入月桂葉、百里香及番紅花,再放入事先煎過的烏魚切塊同煮,完成後可搭配馬鈴薯、米飯、麵條甚至粗麥粉團(couscous),是一道受歡迎的家庭料理。在法國過去曾有食用魚膘(laitance)的記載,如前述大仲馬的美食字典中也有收錄,可加白酒烹煮或油炸當前菜,但目前因保鮮不易,幾乎已從餐桌上消失。胗是非哺乳類動物(如鳥禽、一部分魚類等)胃部構造的一部分,由厚實的肌肉壁構成,烏魚胗口感爽脆有彈性,但在法國通常棄置不用,義大利少數地區會用醬汁燴煮成佳餚,無論如何,還是烏魚子的美味最具有普遍性。


照片:巴黎Le Bon Marché百貨食品超市中的烏魚子(白蠟包覆)。圖片來源:Le Bon Marché超市網站


[1] 另外兩味是海膽及海鼠腸(鹽漬海參內臟),可參閱角田光代《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書中之「全世界烏魚子」(遠足文化,2013)。
[2]Les Calories

延伸閱讀
高價年菜食材挑選技巧大公開!
來自法國中央山地的傳統佳餚:亞里戈乳酪薯泥
海底的鑽石:1隻鮪魚有3種截然不同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