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米其林指南獲得星級肯定,對餐飲工作者是榮耀也是壓力的來源。在歐洲有不少廚師,為了維持星星存在、或是再奪另一顆星,努力維持品質、求新求變,但求好心切卻成為壓力,導致失去味覺、獲得憂鬱症的廚師不乏其例。
《2018年大英國協米其林指南》,在英國本島,包含威爾斯、北愛爾蘭、以及蘇格蘭,一星餐廳總計有100多家,二星餐廳在倫敦有9間,英國本島9間、蘇格蘭2間。而三星餐廳,倫敦有3間餐館獲得,由英國知名(壞脾氣大廚的)Gordon Ramsy餐廳(維持三星資格)、現代法國料理的Alain Ducasse at The Dorchester(維持三星)、以及從二星升到三星,且僅有15個座位的日本料理吧「Araki」。
獲星的英國餐館類型和菜色,有印度菜、法國菜、日本菜、中式和英式料理等等,有高貴典雅或明亮氣派、幽黯深遂或隱密獨特,像飯店式餐廳、也有酒吧的獨門菜色,空間設計與2人服務1桌的上餐服務,都是不少米其林餐廳的重點。
米其林星星加持後的重量,有起有落
知名的《米其林指南》,是極少數會化身為匿名密探、自費買單、默默來去的專業美食評鑑刊物。光以這點,就考驗餐館店家一致的品質,包含環境衛生、餐點樣貌和口味,以及良好的服務態度。若剛好就一個環節,剛好在密探拜訪那天出差錯,想來都足以令人惋惜。
當然,也有很多民眾心中滿意的餐館,反而沒入選、或是選入「餐盤名單」。餐盤名單是在2016年從法國開始,表示該餐廳提供新鮮食材、細心準備的美食佳餚。米其林密探們的工作與職責範圍,即是評選鑑定出有能力和實力的餐飲工作者,是否用心挑選好食材、提供令人舒心的服務,或甚從餐盤設計到空間質感,皆本是餐飲工作者份內工作。
原本的求好心切 卻成為了魔咒
有了米其林評鑑,對餐飲工作者,是一大加持,卻也可能是壓力的來源。在歐洲有不少廚師,為了維持星星存在、或是再奪另一顆星,努力維持品質、求新求變,原本的求好心切,卻成為了魔咒,因壓力導致失去味覺、獲得憂鬱症的廚師不乏其例。近年也有年僅44歲的「世界最佳廚師」維歐里耶(Benoit Violier)在評鑑結果前1日,因壓力大而自殺身亡的消息。
連續10年都孜孜不倦維持米其林星星的蘇格蘭Boath飯店,主廚賽巴斯汀.巴哈斯(Sebastian Bras)也是18年來連續保持米其林星星的專業聲譽,在2017年底離開飯店前,也決定讓自己在法國的餐廳Le Suquet,退出米其林評鑑制度,不再加入評鑑、飯店擁有者溫蒂.麥斯森(Wendy Matheson)也跟進,飯店也不再加入評鑑。
承受的壓力極重,主廚和飯店都考量廚師本身的身心健康、與管理策略,米其林評鑑反而像是枷鎖,鉗制了創意,且客人也想享受稍微輕鬆的用餐環境,決定雙雙退出2018年的米其林評鑑,而這也是米其林第一次允許的先例。
分子料理 也是米其林廚師功課之一
以推出分子料理聞名的法國化學家艾維・提斯(Herve This),是第一個獲得分子料理學位的博士。從料理過程中的一連串化學變化,煎、煮、炒、炸的動作當中,任何順序或過程,都能產生決定性變化,而他以平常人熟悉語言,化繁為簡,出版的《分子廚藝》,成為實用的料理應用書籍。
不少法國、西班牙米其林名廚,採用其作法,加入巧思,讓材料質變,例如把西瓜汁變成固體如魚子醬,或以液態氮,讓熱食加速冷凍,這種加入科學式做法,透過新的質地,來品嚐傳統的味道,也是近年米其林大廚們關注之一的料理手法。
在各種創意或前衛料理手法背後,除了強烈的視覺語言、儀式性的企畫,最重要的新鮮度、美味和品質要求,都是想獲得米其林星星加持必備的條件。
延伸閱讀
▶米其林指南對我們的飲食生活重要嗎?
▶從大自然中尋找食物的原味 米其林餐廳也狂熱
▶英國倫敦罐頭專賣店 視覺美味大過排隊美食
參考資料
▶Full List: The 2018 MICHELIN Guide for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nnounced
▶Watermelon Caviar, 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Gastronomy
▶Scottish hotel asks to be stripped of Michelin star
▶French chef Bras gives up Michelin stars
▶分子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