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透過飲食關懷社會的行動,在轉動愈來愈快速的環境下,似乎連飲食濟貧都需要具備新奇的號召力,才能打動人心、刺激身體力行。
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透過飲食關懷社會的行動:買一罐用畸形蔬果製作的醬料,捐出部分收益給弱勢婦女;參加義工團體,每日製作和贈送5,000份三明治給挨餓的學童;廚師組隊拯救「可食垃圾」,為災區烹飪三餐。而世界級規模如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的「Freerice捐米」網站,則鼓勵人人善用自己的知識減少飢餓的地球公民。在轉動愈來愈快速的環境下,似乎連飲食濟貧都需要具備新奇的號召力,才能打動人心、刺激身體力行。
挨餓餐會體驗食物不平等 樂施會邀各校共襄盛舉
由樂施會(Oxfam)創想出來的「挨餓餐會計畫」,透過該活動讓不愁吃的澳洲學生們體驗什麼是「食物貧窮」。10月16日是「世界食物日」(World Food Day),樂施會鼓勵各地學校踴躍舉辦這種午餐會,親身記取貧富差距造成的食物不平等。簡單來說,每一位參加者會抽出自己所扮演的經濟地位,分配比例為10%富裕、50%小康、40%低收入,接下來所吃的餐點就會反映這個背景。從豐富的、普通的、到飢餓的一餐,食物的安排可能分別是:義大利麵、海鮮料、沙拉、果汁;米飯、蔬菜、水;米飯和水。
這個第一手的體驗將令人永生難忘,而且貧與富穿插的座位,將使人有更深刻的感觸;若有扮演低收入戶的學生難以下嚥,主持人即可指出「現實中,對挨餓的人而言,這不該是合理的選擇」。樂施會官網提供相關的文宣資料讓有興趣的學校下載,包括海報、活動規劃指南、樂捐箱、問答遊戲卡等,活動結束後,校方還可以投稿給樂施會,在官方部落格上分享成果。(連結)
2澳幣挑戰 募款助多國教育機構
假如你想付出一己之力,同時感受沒有美食的生活,那麼「Live Below the Line 底線生活」可能會是適合挑戰的募集善款活動。任務很簡單:每天只用2澳幣(約台幣42元)吃飯,連續執行五天,同時邀請親友、同事以捐款方式為你的善行加油。
自2010年起,此活動所累積的善款已達1000萬澳幣,資助柬埔寨、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教育機構。官網上有詳細的指導手冊,幫助參加者在安全、健康的情況下,一步步完成這個不可能任務;包括營養注意事項、生存技巧、以及創意食譜(含購物清單)。
基本上,三餐菜色各不同,但是每天都重複,比方說早上吃鬆餅、中午吃蔬菜湯、晚上吃烤馬鈴薯配鮪魚罐頭。此外,還有一個具激勵作用的募款金額排行榜,團隊組方面的前三名都是高中學校,個人組的第一名目前已募得$16,269.40,目標是$20,000澳幣;點入參加者的簡介,就能進一步了解挑戰背後的出發點。目前排名第一的Glen Waverley高校寫道:「我們參加是因為相信教育是人類的權力,也是賦予人們力量走出貧窮的最佳途徑。」(連結)
每個人都能藉由分享來傳遞食物的美好
也許你有卓越的家常廚藝,也許你純粹熱衷好吃的食物,甚至只是愛分享,其實一定有個挨餓的地方需要你我的力量。在墨爾本,如果院子裡的檸檬盛產有餘,自然而然會想到裝滿一籃擺在信箱前,放上寫著「FREE Lemon 免費檸檬」的紙板,與街坊鄰居分享;再不然就是提兩大袋,捐到慈善機構經營的二手店去,任顧客自由拿取。又或者,在熟悉的咖啡店預購和寄放兩塊麵包,請老闆送給進來分食的流浪漢。不妨跟自己做個約定:每次追著IG照片跑的時候,就停下來想想:現在,糧力充沛的我,會如何把這份美好再傳遞出去呢?
延伸閱讀
▶每天浪費將近15萬噸食物! 食物浪費大國美國如何解決剩食問題?
▶用剩食交朋友:她開創「共享食物社群」,全球 40 萬人響應
▶每日剩食量僅30克!嘉義市興安國小 「 連畢業生也懷念 」的校園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