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由於飲食文化與國際局勢的改變,許多阿里山茶農選擇在農閒期轉作咖啡。不只如此,種植高山蔬菜、花卉、檳榔的農友們也紛紛為了健康與環保,開始生產咖啡。台灣的咖啡農如何形成?咖啡又能為他們帶來什麼經濟利益之外的好處呢?
之前聽到很多阿里山的茶農逐漸轉作咖啡的案例。
很多茶園主表示,精品茶的銷售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樣的趨勢,有很多是因為目前兩岸局勢緊繃,中國觀光團客的減少,阿里山茶的銷售量也因此下滑;另外,年輕客層對精品茶沖泡過程的儀式感缺乏生活連結且喪失興趣,對茶品的消費多集中在娛樂性為主的手搖飲。手搖飲對茶葉的需求,多來自於比較有價格優勢的進口茶或者其他台灣低海拔的茶葉,對阿里山茶的銷售量並無幫助。市場轉變越來越明確,想得遠一點的農友,會開始尋找別的經濟作物,來為未來的收入做避險分配。
咖啡,成為其中一個熱門選項。阿里山茶的生長區域,跟精品咖啡適合栽種的環境,異常吻合,因此,咖啡在阿里山生根的過程,遇到比較少在風土調適上的阻力,在阿里山很快地變成產業新寵。
土地利用最大化 農忙期互補的茶與咖啡
運用不同作物的農忙期將農閒期填滿,也是一個農友栽植咖啡的理由。茶與咖啡的農忙期是互補的,所以這兩種作物同時栽作,可以讓一年的人力分配,收入也更穩定。每年十一月的冬茶與到隔年四月的春茶之間,會有將近四個月的農閒。農閒通常就代表沒事幹、沒錢賺,是一種人力的浪費,也是土地的浪費。所以就開始種起咖啡了。比方說基布烏莊園、雅慕伊咖啡莊園、青葉山莊、琥珀社原先就擁有茶廠的咖啡農,目前都還是積極投入茶園與製茶的技能,同時也投入在咖啡的栽植與後製產業,讓整年的農忙時間可以最大化。
根據這些經驗老道的茶農回饋,在栽植咖啡後,都指出「弄咖啡比管茶簡單多了啦!」茶園管理所需要使用的肥料、農藥、以及一年到頭都得不停地修枝,投入的田間管理強度,都比咖啡高出很多,因此他們某方面也會覺得咖啡的栽植其實相對輕鬆很多。
採收人力稀缺 咖啡種植較易上手
茶農會覺得咖啡相對「簡單一點」,卻也點出了缺工的事實。
少子化的衝擊已經衝擊到各行各業的人力資源分配,加上山上生活艱辛,一直就屬於人力外流的重災區。茶葉採收的日子相當敏感,茶可能早一天太嫩,晚一天就會太老,大大影響到茶葉成品的品質。在風土條件大同小異的小區域內,各家茶園茶葉採收期都不會相距太多,所以採收日多少會強碰到,搶工因此成為的茶農日常。
咖啡漿果的採收日就相對寬鬆多了,你早一兩天,甚至於晚個三四天,大概還不會有太劇烈的變化;後製時,也可以依照漿果的狀況,也可以調整手法,來達到理想的風味。很多茶農會覺得種咖啡比起種茶,真的是輕鬆很多。客觀上來說,茶園的地也都已經整地完畢,因此轉做咖啡的時候,可以在茶樹移除後,快速替換。
互補的農忙期,也是高山菜農接觸咖啡栽植的原因之一。高山蔬菜大概都是在夏天栽植、採收,因為大部分的高山蔬菜,夏天的價格會比冬天好。冬天的高山蔬菜價格很差,因此在大部分的農友還是會避免投入過多,免得損益無法平衡。咖啡的主要農忙期,比如說採收、後製等等,是在冬天發生,所以正好與蔬菜互補,這樣交替工作,讓農友可以忙上一整年。
降低農藥噴撒劑量 咖啡成高山花農新寵
農友轉作咖啡的案例裡,也有一些是健康跟環保因素。
健康與環保因素可以說是扣在一起的。少碰農藥,對身體好,也會對環境保護就會好一些。從早期從事高山花卉栽植、現在轉作咖啡的咖啡農的龍哥,也是他扶芽有機農場的主理人跟我們分享,高山花卉的農藥噴灑相當驚人,雖然知道要戴防護,但是工作時,常常也不方便將自己包覆得密不通風,身上的每一吋肌膚依舊有風險都曝露在散漫在空氣中的農藥分子,長年持續吸收,對健康危害相當大。
加上高山花卉的收購價格變異其實相當大,所以對收入的不安定度也變得比較高。球莖型的花卉,每年都得花好幾百萬的成本購買,進口荷蘭進口的百合球莖來栽植,但是育成花卉的販售價格,很不穩定,而且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因此被迫停止投入。咖啡樹是多年生,咖啡樹苗種下去,好好管理,就可以收成好幾十年,假如能力足夠,還可以自己育苗,省下相當多的種子購買成本。
遠離農藥開始的咖啡種植
回到健康議題,有些農友為了跳出噴灑農藥對生活與健康的惡性循環,開始轉作咖啡栽植。高海拔的涼爽環境,客觀條件上,本身就有不容易產生咖啡的病蟲害(比如說果小蠹)的優勢;同時,假如可以透過田間管理,加強修枝技巧,增加園區的通風,透過清理園區,讓環境保持乾淨,避免細菌與真菌滋生,增加咖啡樹的健康,更直接反映到咖啡豆的品質。而龍哥的他扶芽有機農莊,就是轉變最為極端的例子:從高度依賴農藥的花卉產業,轉到純有機栽植的咖啡農場。
同一個產區,為我等咖啡莊園的汪智慧姊姊,也是有類似的花農要仰賴的產業轉換歷程。只是智慧姊跟我們分享的故事裡,更多了花卉產業衰退與產業變遷的陰影。百合曾經在台灣的花市是當紅炸子雞,也是政府與民間機構送花的首選,但是因為百合退流行,市場突然萎縮,讓特富野的花卉產銷班的工作機會消失殆盡,逼迫原本的班員得全部轉型。在這時候,他們也逐漸轉向蔬菜與咖啡的栽植。智慧姊會到農委會的網站上,研究蔬菜的合適生長與建議栽植的條件,選擇環境與當季價格對高山蔬菜有利的時間點栽植蔬菜(幾乎都是夏天),然後搭配咖啡栽植當作互補,填滿一整年的收入組合。
就算是本身之前不是從是高農藥性質農業工作的陳吉華大哥,有都說「我在選擇栽植的作物時,都還是會選擇不噴農藥的作物,咖啡是不錯的選擇。」陳吉華大哥是飛鼠咖啡的莊主,在特富野的山區,一個叫做Haahcx的地塊,同時栽植著愛玉以及咖啡。愛玉本身仰賴榕小蜂授粉,而榕小蜂對農藥污染相當敏感,因此也是相當重要的環境指標之一。當你的咖啡園裡,同時栽植著愛玉,這幾乎是無毒的最佳證明。
與檳榔共存 如何種出無農藥咖啡
也有相當多的農友是從檳榔轉耕為咖啡。檳榔是台灣的第二大農業,全台有將近四萬公頃的檳榔園。儘管檳榔是相當依賴農藥的作物,為台灣許多家庭撐起生計來源,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政府對檳榔產業始終採取的是『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的政策,因此,在沒有明定農藥指南與檢驗制度的現實下,很多農友為了確保收成順利,或多或少都會不小心錯誤用藥,包括用藥的時機點、用量、以及什麼樣的藥物。這些被濫用的農藥不只傷身,過多的農藥,還會影響到園區生物的多樣性,直接衝擊到土地本身的健康。過多的農藥,也會影響到周遭與下游的環境。檳榔園裡同時栽植咖啡,大家比較擔憂的是農藥殘留的問題。
檳榔一年當中,有很多時機點,會需要做高空噴灑農藥,假如灑藥時機點沒有算好,會很直接影響到在檳榔樹下共同生活的咖啡樹。一些基本的用藥防治我並不會太反對,畢竟環境與經濟的平衡,一直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透過適當的農藥噴灑,對病蟲害有效控管,無疑地對農友的經濟收入會有所保障。只是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噴藥的時間太接近採果期,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對咖啡豆形成農藥殘留,這樣對消費者就比較不好了。
有很多檳榔農,擔憂長期農藥噴灑對自身與環境造成的危害,而放棄對檳榔的積極管理。也就是說,反正檳榔樹已經種了這麼久,也不去做太多管理,不噴藥,不使用除草劑除草。等到該採收了,就發包給想採收的人來採收,多少賺點零用錢,反正就兼著做。這樣的收入,對很多剛轉型的新手咖啡農很重要,因為咖啡從種苗成長到可以穩定收成的成樹,大概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或許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摸索後製,意味著假如你要靠咖啡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大概得認真花個四到五年。這時間農友的收入,就得靠這些檳榔的支援了。其實不止新手需要這些檳榔錢來「貼補家用」,極端氣候下,各種作物收成都越來越不穩定的現實下,多一筆來自土地的「被動收入」,也可以為生活多添加一些保障。
檳榔不廢園 成新手咖啡農的庇護
儘管我們對檳榔印象不好,但是在現成的檳榔林下栽植咖啡樹還是有一些好處:咖啡樹可以從現成的檳榔成樹下,獲得不錯的樹蔭,有效阻絕太過強烈的直射陽光,甚至於冬天也可以拿來當作抵擋寒流的防風林,降低寒害。假如是利用現有的檳榔園的環境特性,製造出對咖啡有利的生長條件,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轉耕作方向。政府為了要減量行銷(demarketing)檳榔產業,會發給農友檳榔園的廢園補助。根據農委會的公告,「廢棄檳榔園,每公頃補助廢園費15萬,」並且也有廢園後轉作其他作物的相關補助。一品莊園的姿儀去詢問關於檳榔園的棄耕補助後,還是得放棄申請。因為廢園必須要把檳榔樹根完整清除掉,而不是只是不去採收,就可以申請廢園;不過這也是蠻合理就是了,畢竟,檳榔樹留著,會不會主人偷偷採賣,或者被盜採,都很難說。
真正的兩難是,當檳榔樹清除掉之後,咖啡樹就會少了這些現成的遮蔭樹,比需要花更多時間等待規劃取代的遮蔭樹生長成數。同時,假如將之前高密度栽植的檳榔樹一次移除掉太多的話,很可能會造成會更立即的土石鬆動,發生更大的水土保持問題。這個是一個「歷史共業」,很難希望在短時間內,以直線性的思維來解決。但是就目前看來,看到部分檳榔園,慢慢轉作咖啡,好像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還是得提醒,檳榔園的海拔適應環境相當廣泛,還是得考量一下園區風土的條件,尤其時海拔過低的環境,幾乎都不會是這麼適合轉作。
農友進入咖啡栽植產業的案例裡,很多是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與時間,得到更多元的收入組合。記得,所謂安定,並不是一種作物大豐收的安定,而是透過農閒時期的充分時間利用,以及作物收入截長補短,來達到總體收入的安定,避免大起大落。另外一部分的人,可能從自身健康或者是對土地的環保意識,決定慢慢轉型到比起前一手作物耕種起來對環境相對友善的咖啡。
以行動支持台灣咖啡農
聽到這裡,你或許可以開始發現到一些矛盾的問題開始產生:一方面希望透過充分利用土地得到更安定的收入組合,但是一方面卻又面臨到缺工的問題。這些複雜的經濟問題,我們無法告訴你答案,但是透毫無疑問地,這些都是在消費圈裡我們無法輕易看到的現實面。就環保與健康面來說,共存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扮演間接卻又確實獲利的受益者,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消費,支持更多這樣類型的商品呢?
台灣的人工、土地成本貴,所以咖啡豆貴,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身為尋豆者,除了農友的理念我們很在乎外,我們也在乎商品對農友的對價關係外,更在乎商品與消費者的對價關係。畢竟所有的連結必須都要成立,這樣的商品才能夠永續存在。因此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跟農友互動、教育、杯測,直到那杯我們覺得符合農友與消費者雙方價值的咖啡出現。這就是mojocoffee在做的事情。
關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咖啡,背後很多故事。
原本我們只是打算努力尋找出台灣好的咖啡,但是當我們越挖掘,越是發現,天、地、人這風土三要素裡頭的人,總是扮演關鍵的角色。也正是因為人,咖啡才能牽起了農友、我、消費者,在天地之間互動。
【本文獲mojocoffee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台灣的咖啡農為什麼種咖啡?】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推薦閱讀
▶ 咖啡農為何總是斜槓再斜槓?土地產權、觀光發展等現實條件身不由已!
▶「咖啡樂土」台灣屢獲得國際大獎 咖啡農究竟如何辦到?
▶讓東山咖啡再起!成大教授蔣鎮宇以3項改良技術重塑175咖啡公路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