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據聯邦科學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觀察,愈來愈多人捨棄廣泛性的膳食補充品,進而追求「食物個人化」。大數據計算彙整年齡、性別、活動量、身體狀態、口味偏好或過敏原等資訊,得出精準營養需求再以3D列印技術產出食物,2030年我們怎麼吃?很可能就是由數據來決定!

Foodpro 是澳洲食品業的3年展,歷史逾50年,為專業人士交流的平台,展現加工、包裝、機械科技及食物科學等方面最領先的進步。今年在雪梨的展場上,「聯邦科學工業研究組織」(CSIRO)大膽提出餐食的未來概念:個人化的餐點將由數據決定。

請想像一下你未來的廚房:有一台裝置能夠根據你每日的營養需求,即刻準備一份餐點。已經著手研究科技如何影響備餐的CSIRO,認為我們將會應用生活習慣及遺傳基因的數據,來製定個人化的飲食配套。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這些數據要從哪裡蒐集?手戴式儀器(如蘋果智慧型手錶),將有能力分析和決定你在早晨起床後,身體所需要的食物組合;從每日的維生素、礦物質、到熱量等,都能精準進行計算。第二個問題是:要如何烹飪完成?這時「3D列印」設備就會是解決的辦法之一,按照上述的數據製造出營養適合度百分百的ㄧ餐。

為迎接未來,我們需要認識一個新詞:Inside-able(s),代表「攝取機能型」,例如食物或經由皮膚吸收的物質,可幫助體格達到更優越的健康及運作結果。據CSIRO的觀察,愈來愈多人停用膳食補充食品,改而尋找營養素更高、可增進健康的新鮮食物。隨著「食物個人化」的潮流興起,未來會有更多健康意識敏感的族群,憑著個人設定的Fitbit 智能健身手錶,彙整年齡、性別、活動量、身體狀態、口味偏好或過敏原等資訊,為自己架構一個營養攝取的保障。

想創造理想的 Inside-ables(攝取機能型物質),就必須了解「食物顯微結構」與消化過程中「食物釋放」兩者的關係;例如,食物結構影響營養素在體內的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而基因和外在環境因素也會改變這個效率。食物及保健食品產業,將逐漸脫離「一種米養百樣人」的商業模式,而開始建立聰明的「食物生成器」,利用即時的數據——健康資料結合一日的行程,創造「飲食作業網絡」(food matrix)及營養統合機制,供給顧客一日的需要。未來的家庭將擁有一台「食物產生器」的設備,每天為每一位成員端上個人化的「攝取機能型」食物。再想像一下:忙碌的週末過後,需要補充鐵質?智能型「生物感測系統」,接著傳輸訊息到「3D列印機」,最後產生鐵質豐富的餐點。

歐洲食品資訊協會(European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表示,此科技整合趨勢影響的範圍不止是個人,還可能有助於預防社會文明病,如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營養不良等。此外,學校也能大幅受益,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營養,提升參與度及專注力;而患有疾病或出院後的病人,更可以利用醫院提供的資料,配置出安心的膳食。哈佛醫學院健康通訊(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近期曾報導,復原過程中的飲食營養應被視為與服用的藥物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美國有三分之一的病患,因為營養不良而再次住院,導致住院時間及花費都增加3倍。波士頓的一家非營利機構「Community Servings」(社區餐服)因為有感於此而誕生,積極與相關的醫療人員配合,致力於使用新鮮食材,供應和宅配符合個人病狀的免費餐食。從紐約到加州,美國已有超過12家非營利機構在投入並引領這個理念。如果未來家中就有一套個人化的食物產生設備,你能預想到為個人、社會、組織節省多少力氣和金錢嗎?

目前比較成熟的市場都是分類粗糙的餐飲服務,基於瘦身、健身、健康的理由,來訂購ㄧ週的減肥餐、強健肌肉餐、全素或石器時代飲食(Paleo),然而我們的身體卻是每天都在變化。無論科技會如何超越3D列印機,把理想的 Inside-ables 放到我們手裡,未來飲食生活的藍圖已足以教人翹首以待。也許先來到眼前的,是可以顯示「食物處方籤」(food prescription)的智能機器?想想看: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減緩青春痘的生長,或者幫助成人解決便秘問題,因為這些狀況所累積的心理壓力和煩惱一掃而空,將會讓人多麽輕鬆啊。


延伸閱讀
食專題:未來餐桌特輯
翻轉你對食物的想像:3D食物列印機
分子料理再突破!用超音波將食材直接送進你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