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1974年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原本是為了平抑物價與保護農民收益的政策。一般的糧商向農民收購稻穀時,樂於比公糧價低的價錢收購,使「公糧價」成了天花板的最高價。但由於公糧的收購方式只按重量計價,導致多年來農民只顧重量而不重品質。種種原因之下,便導致價格無法突破,品質也無法提升之情形。

撰文=梁正賢(池上建興碾米廠第3代糧商)

在我們這個產業,米的價格存在一個無法突破的天花板,亦即政府公告的「公糧價」。

1974年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原本是為了平抑物價與保護農民收益的政策。但行之多年後,一般糧商向農民收購稻穀時,樂於比公糧價低的價錢收購,使「公糧價」成了天花板的最高價。

保價收購 成為台灣米質量的惡性循環

由於公糧的收購方式只按重量計價,導致多年來農民只顧重量而不重品質。品質不好的米,消費者不願接受,政府為了平衡供需,就必須收購公糧。這些品質不好的大量公糧,往往最後成了飼料米。這樣的結果造成台灣稻米「質差、價低」的惡性循環。鄰近同樣產米的日本與韓國,在2000年前後,紛紛取消保價收購制度,改以符合世界貿易規範的就地補貼取代。然而,台灣的稻米政策因為政治與諸多因素,保價收購制度始終存在,價格自然無法突破,品質也無法提升。

沒有品質意識,就沒有競爭力。

民國70年代以後,台灣民眾飲食習慣改變,西式麵食偏好增加,稻米消費量驟減。消費需求降低,卻要面臨供給擴張。隨著世界自由貿易發展,在1994年開始種植有機米時,我已經注意到GATT以及台灣在2002年元旦加入WTO後將面臨低價進口米的傾銷威脅。

我認為,要與進口米競爭,「品質」是決勝關鍵,否則只是陷入價格廝殺。

池上的米擁有好品質 但該如何提高價格?

池上的稻田,擁有好山好水的天然優勢,山脈沖積而成的有機黏土層肥沃,又有無汙染、富含礦物質的新武呂溪溪水灌溉。因為位處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季風的氣候使得雨量充沛,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兩處屏障下,颱風侵擾機率低,狹長的縱谷地形讓田間濕氣能快速蒸發,降低水稻致病機會。加上這裡是花東縱谷最高處,海拔介於275至335公尺間,地勢高,日夜溫差較大,兩側山脈使得日照時間短,作物有足夠時間熟成。在諸多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優勢下,池上米的品質自然不差,日治時期還曾經進貢天皇使用。

池上的米,既然有品質好的條件,卻只能與品質差很多的米同樣價格,這太不公平。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在米的生產消費裡,消費者想要買到好米,糧商的經營目標是增加收益,農民則是希望提高收入,如何同時滿足3者期望?如何啟動「消費者」「糧商」「農民」3贏的循環? 究竟要先拓展市場?還是先從品質下手?

逆向思考的解法──提高穀價

身為糧商,我選擇一個完全顛覆一般人想像的起手式—「提高穀價」。

我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先從糧商希望增加收益開始,如果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藉由提高售價,來達成增加收益的目標。但憑什麼提高售價?如何使消費者願意買單?唯有品質保證,才會讓消費者願意多花錢買。要讓農民願意追求品質,「提高穀價」是誘因,進而讓農民收益增加。為了維持收益,繼續維持品質,然後進入一個持續的正向循環。

因此,「提高穀價」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但這不是光喊喊、錢丟進去就好,提高穀價的風險在糧商,農民也要相對付出,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以我們必須有配套措施,保證農民做得到「品質」這件事。我堅信只要訓練農民能夠做到提高稻米品質,從基礎品質做起,我就能把品質好的稻米賣到好的價錢。

內容來源:《共擔池上》,圓神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菜價不穩,全民叫苦連天!僅靠抓出「菜蟲」就能解決?
池上禾穀坊:導入區塊鏈培育稻米 創造香氣遠播的新農業!憑科技與實力 有機米在傳統中拓荒銷往全世界
賣到法國的台東源天然「黑纖米」!擴大200公頃友善契作面積 、力推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