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網路購買食品的趨勢,隨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有近8成的人已有網路購買食品的經驗,其中有4成民眾是每個月固定在網路上採購,近1成的人更是週週上網買!而網購食品比例成長的原因,便是因為比價方便、選擇多樣化、價格便宜與購物流程方便快速等要素。

撰文=李依文

在網路爆炸的時代之下,有越來越多的購物行為可以在網路上完成,這其中當然也包含著食品。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之下,「宅經濟」大勢崛起,具有宅屬性的食品(零食、泡麵、啤酒等)也紛紛成為網購食品的黑馬,在網路購物排行榜上一路向前衝。

你知道有多少人會在網路上購買食品嗎?大家究竟在網路上都買些什麼食品?網購平台又有什麼特性,使得消費者喜歡在網路上購買?

網購食品行為已深入日常生活

生活用品、服飾、3C用品等是各大電商平台長銷的品類,但根據《食力》2020年11月「網購時代!你有多會在網路上買「吃」的?」問卷調查結果卻顯示,消費者最常在網路購買的前三項品項卻是生活用品(67.6%)、食品飲料(50%)、衣物服飾(46.4%)。

食品飲料躍居第二的原因,除了由於疫情影響宅經濟崛起以外,年輕新生代加入購買行列也是主要的原因,當這些數位原住民成為消費主流,任何生活所需與數位化結合也就成為了新的趨勢。

網購食品消費的頻次有多高?絕對超乎你的想像。根據《食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以百分比來看,有近4成的人每個月會在網路上購買食品,甚至有1成的人會每週都購買。

為什麼網購食品的行為會變得這麼普及化呢?《食力》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電商平台(如:蝦皮、PChome等)的功能與介面是主因!平台操作便利且選擇多樣化,又具有可以即時比價的功能,最受消費者喜愛,也是網購能優於實體通路的原因,再搭配物流配送等機制越加成熟後,網購食品也逐漸成為一項新興趨勢。

網上熱度最夯的食品,都有這個共通點!

《食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網路上受到歡迎的食品品項,以零食居冠(52.8%),接者是飲料(29.5%)、冷凍冷藏食品(24.4%)、泡麵/快煮麵(22.8%)等等,這類食品都有著一項共通點:容易保存、可囤貨。除了是因為受到疫情驅使,使得人們都待在家,且網購包裝食品有別於實體通路,販售型態通常會是一整盒或是一整箱,這些食品同時具有保存容易與大量囤貨的特性,物流又可以直送到家、省去搬運麻煩,也就造就了它們成為網路夯食品的最大原因。

不過,零食不屬於主食類,為什麼會成為網購食品之王?「犒賞」是主要的原因。疫情期間無法隨意出門,適時透過食物讓心情保持愉悅,成為了一種自我補償,且在家裡從事娛樂活動,如:看電影等,使得零食的需求也就更為重要了。

此外,網購零食還有另一項優勢就是賣得到一般通路較難買到的異國口味,由於網路上架成本低於實體通路的關係,造就了有許多小賣家可在網路商店販售多樣小量的商品。在疫情肆虐無法出國之際,享受異國零食同時也能帶給消費者彷彿出國的異國享受。

看得到、摸不著,成為消費者網購食品心中的一道牆

在實體店面與網路商店購買食品之間最大的不同,即是消費者是否能夠直接看到、摸到與辨識產品的實際狀況。根據《食力》問卷調查顯示,影響消費者不願意在網路上購買的主因有,擔心食品的新鮮度(32.5%)、無法看到實際商品(23.8%)、運費門檻(19.7%)與產品資訊不夠詳盡(12.2%)等。

消費者除了在意網購的運費門檻會影響付出的終端金額,在網路上不能實際掌握產品的資訊,只能憑照片下單,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仍不夠踏實、安心。

實體賣場通路多,方便性滿足想要當下買到的需求

根據《食力》問卷調查顯示,仍然有許多消費者因為買東西方便(62.2%)、有習慣購買的商店(55.8%)與不想等待、馬上就可以吃等(54%)因素而選擇在實體店面購買。

以便利商店作為實體購買食品的通路為例,在台灣人心中,便利商店的便利性無可取代。以分布密度來說,根據2020年5月全台全台四大超商品牌,開出的總店家數達到11717家便利商店計算下,近乎是每平方公里就有0.32家。而全聯、家樂福便利購等中型超市的店數也在近年持續成長,能夠直接在當下就購買到實體食品,仍是實體通路的絕對優勢。

另外,實體通路舉辦的會員集點活動也因為消費者到店的頻次高,更能抓緊貼近消費者,《食力》問卷就發現,有11.6%的消費者會為了累積消費點數,而選擇在實體店面購買食品。

Z世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網購通路後勢看漲

網路上購買食品的消費行為,除了是因為疫情催化而產生的產業結構變化之外,隨著Z世代進入消費族群,世代交替之間,隨著消費者對於購買食品的行為模式不斷改變進化,實體商店具有自身的優勢,雖然並不會被取代,但網購食品的版圖預計將會持續擴大茁壯。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投入電商10年還進階做蛋糕自動販賣機!20歲的亞尼克用數位領跑烘焙同業
聯華食品總經理林家齊獨家揭露!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數位轉型策略
數位轉型前,你的腦袋轉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