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恐音症」也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意指聽到某些聲音時會產生負面情緒、想法和身體反應,例如:聽見他人大聲咀嚼的聲音。

撰文=張越評

如果你曾經因為旁邊的人咀嚼太大聲,或是看電影的時候旁邊的人呼吸太大聲而生氣,甚至氣到熱血沸騰,那麼其實你並不孤單,你很可能和許多人一樣大腦有點異常,患了一種名為「恐音症(Misophonia)」的疾病。

「恐音症」最初於2001年被提出,指的是在聽到某些重複聲響時會產生出負面的情緒、想法和身體反應,也可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會對生活中的一些特定的聲音異常敏感,例如:咀嚼的聲音。

是否真有恐音症這樣的神經疾病存在,還是心理層面上的焦慮?許多學者都還存有保留態度,但在2017年英國Newcastle大學在《Current Biology》研究首度發現這些恐音症的人大腦前額葉會發生變化,在聽到不喜愛的聲音的時候大腦活動也隨之絮亂,與一般人有所不同。

研究團隊使用磁振造影(MRI)進行腦部掃描,發現恐音症患者前額葉腹內側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中有較多髓磷脂。成像中也顯示出情緒控制機制與一般人不同,導致恐音症患者的大腦在聽到特定聲音後便會進入過度反應的狀態。

該研究還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來測量他們聽完一系列聲響之後的大腦反應如何,例如一般人無感的中性聲音(雨、忙碌的咖啡廳等等)、引起多數人不快的聲音(嬰兒的哭泣聲、尖叫聲)、觸發恐音症的聲音(吃飯聲、打呼聲)等等。

前島嶼皮層(AIC)被認為是大腦中負責整合體內和外界信號,以便反映出情緒的區域,而恐音症者的前額葉和AIC區域之間顯示出異常連接,在這迴路中,一般人能抑制對聲音的異常反應:額葉區反應下降、AIC上升,但恐音症則兩者都會上升,並進一步觸發了心律加快和冒汗等生理現象。

Newcastle大學教授蒂姆·格里菲斯(Tim Griffiths)說「我也是恐音症的存疑者之一,直到我在診所看到許多病人的特徵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Newcastle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Sukhbinder Kumar博士亦表示,對於有相關困擾的人來說,這也會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第一次發現恐音症者大腦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對往後病因診斷方式的確立,和如何與其他情緒障礙反應做區別都將有所幫助。在此之前,自認有恐音症,聽到放肆咀嚼聲就時不時想暴怒者,還是先選擇到吵雜的餐廳去用餐吧~!

延伸閱讀
生理學告訴你 肚子餓會生氣是正常的~
食品研發人員不只要討好你的嘴,還有你的腦!
你對甜食上癮了嗎?大腦想要你越吃越多

參考資料
The Brain Basis for Misophonia
Does the Sound of Noisy Eating Drive You Mad? Here's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