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基因改造作物正反意見各有,而台灣在面對基因改造食品,也有許多須留意的知識與事項。

市售豆漿與豆腐的商品包裝上,常出現斗大的「非基因改造大豆」字樣。究竟什麼是基因改造作物?根據台灣與歐盟的定義:將不屬於作物本身的基因片段,以人工方式轉殖進入作物的基因序列中,就稱為基因改造作物。使用這些基改作物所生產的食品,便稱為基因改造食品(簡稱基改食品)。

基改食品的健康風險仍然存有爭議,不論支持與否,在選購基改食品之前,我們都應該注意以下三件事!

1. 台灣有沒有生產基改生鮮農產品呢?

沒有!台灣沒有開放農民種植基改農作物,只有經過政府許可的研究單位,才能在規定的試驗田區種植基改作物。換言之,在台灣生產的生鮮蔬果都是非基改農產品,因此本土的蔬菜水果不會有「是否基改」的疑慮。

目前開放進口的基改農作物以黃豆、玉米與油菜為主。雖然市面上的大部分黃豆、玉米、油菜等生鮮農產品都是非基因改造作物,但我們卻很容易買到以基改作物當作原料的加工食品。比方豆干、素雞、玉米罐頭、以及芥花油等。民眾在選購時可以注意包裝標示,便能了解食品是否含有基改成分。除了上述農作物,台灣亦開放進口基改甜菜與棉花。

2.注意基改成分標示,維護自身的權益

根據衛福部在2015年修正的食品標示法規:只要食品的總重量含有超過3%的基改成分,就應在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字樣。若包裝上標示「非基因改造」,考量一些不能預期的因素,例如運送或是加工過程中的汙染,基改成分不得超過3%才具有標示的權利。至於醬油、芥花油以及大豆油等這類產品,經過加工後雖不再含有基改成分,仍需註明「本產品為基因改造〇〇加工製成,但本產品已不再含基因改造成分」或「本產品加工原料中有基因改造〇〇,但本產品中已不再含有基因改造成分」等字樣。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種食品都能標上「非基因改造」字樣,畢竟目前市面上只有黃豆、玉米、油菜、棉花以及甜菜等有商業化基改品種並核准進口,若隨意標示自己的農產品「非基因改造」,不但會造成消費者的恐慌,還會觸犯食品標示法規。

3. 進口的基改玉米、黃豆,去哪裡了?我會吃下肚嗎?

進口基改玉米大多作為飼料用,而基改黃豆則有9成流入市場作為鮮食或加工食品。消費者可以透過包裝標示,自行選擇基改或非基改的黃豆食品。然而,2016年10月基改黃豆、玉米可能還可能因為人為管理不當,導致這些作物的基因在台灣落地生根,藉由花粉雜交汙染本土非基改農作物,因此受到關注。

非基改的作物一旦受到外源基因片段的汙染,鄰近的田區也可能受害。而反對基改的消費者,也可能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吃到這些帶有外源基因的農產品。這些受汙染的農產品,消費者是否願意接受?該如何處理賠償農民?都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大多數基改作物具有抗殺草劑或是抗蟲的外源基因,能夠降低種植過程的田間管理成本,因此基改食品的販售價格也相對便宜許多。不過除了健康疑慮,基改作物也有許多環境問題,如何衡量輕重,正考驗消費者的智慧。

延伸閱讀:
台灣基改農產品有哪些?從哪裡來?
基改作物真的不好嗎?食力帶您一次搞清楚
跨領域的多元爭議:全球基改作物20年總回顧

參考資料:
台灣基改農產品有哪些?從哪裡來?
避免基改食品風險的八個最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