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要餵飽2050年地球多達100億的人口,我們需要生產比現在多50%的食物,食物短缺勢必是未來全人類須共同面對的難題。於是歐美許多新創公司開始研究蟲蟲食物,希望能藉此舉增加食物來源,日本也有設計師因應食蟲趨勢,設計出了專用的餐具組。

撰文=詹慧珍、黃若潔、UOVO Food Design Studio

蟲蟲野餐宴 迎接「新食器」食代

一般而言,在野餐籃看到螞蟻大餐是非常令人不舒服的畫面,但你知道這個畫面在2050年後可能非常普遍,因為牠們有可能就是你我的主食!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要餵飽2050年地球多達100億的人口,我們需要生產比現在多50%的食物,但到時哪來這麼多食物呢?蟲蟲料理成了未來食物的熱門選項和研究趨勢。

歐美吃蟲熱潮高漲 「以蟲入菜」是未來糧食趨勢

近年來,歐美掀起「食用昆蟲」熱潮,許多新創公司運用現代科技開發研究蟲蟲食物。瑞典家具品牌IKEA在丹麥哥本哈根設立實驗室,以海藻及昆蟲等替代性食材推出明日肉丸(Tomorrow’s Meatball)還有蟲蟲漢堡。網路上也可以搜尋到各式昆蟲料理和蟲蟲零食,宣傳食用蟲子的好處或探討食用昆蟲的文獻、書籍也紛紛出爐。

由3位北歐食品實驗室的主廚共同著作的《食蟲文化轉譯》(On Eating Insects),是他們走訪世界各地記錄下的吃蟲歷險記,致力於將昆蟲食品的市場定位從噱頭轉為日常食品,有別以往著重在其外觀的新奇性與話題性。該書內容也提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取得昆蟲食材、如何入菜的食譜,以食育的角度切入,將昆蟲帶進飲食文化,協助大眾脫下有色眼鏡。追根究底,不過是飲食文化和習慣不同而已。

食事趨勢x科學洞見=餐具新模樣

既然多數人已經默默接受近年發生在餐盤內的劇烈新變化,「餐具」何不也來點新花招?因應這個吃蟲趨勢,日本設計師Wataru Kobayashi在2016年設計了一款野餐餐具組BUGBUG,讓我們能提早「適應」這個可能離我們不那麼遙遠的情景。

BUGBUG的設計理念是讓「以昆蟲為食」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能更有趣。例如,不銹鋼喙夾子長得像小鳥的嘴巴,使用者就像小鳥般吃著美味的蟲蟲大餐,不銹鋼叉和櫻桃木筷子也是未來新時代的餐具。餐具組還包括1個瓷器培養皿和勺子,培養皿的紋理與稍微凸起的紋路就像真正的石頭,彷彿與戶外用餐的大自然環境合為一體。此外,還有1個由Piñatex製成的人造皮革收納袋,這是一種來源於鳳梨纖維製成的永續材料,內襯有樹皮布,完全取代動物皮革,讓你方便收納、攜帶這些餐具。

BUGBUG推出野餐餐具組,希望有助於人們提前適應「以昆蟲為食」。(圖片來源:BUGBUG官網)


符合未來時代趨勢的餐具組,除了不銹鋼喙夾子以外,還包括不銹鋼叉、櫻桃木筷子、瓷器培養皿和勺子。(圖片來源:BUGBUG官網

為預防糧食危機 提前認識食蟲文化

設計師說,他是在為那看似遙遠的未來做準備,設計BUGBUG的目的,是希望能讓大家盡早在2020年以前就先適應新餐具的使用。他認為,在糧食危機發生前的30年間,有必要先讓兒童了解食用昆蟲的意義,畢竟在世界許多地方,甲蟲、蟋蟀等昆蟲已經是當地的傳統食物。事實上,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我們已有超過1500百種可食用的昆蟲可供選擇,但如果這些未來的食物使你覺得不安,建議不妨先來套BUGBUG餐具組提早適應一下!

我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把食物從盤、碗中送到嘴裡的瘋狂創意和設計案例,希望思想開放的食器設計者及開發商願意參考科學洞見,理解蟲蟲的飲食符碼,以設計思維共同參與蟲蟲的文化轉譯過程,把這些知識轉變成賞心悅目、可以強化飲食體驗的食器和餐具。

內容來源=《食物設計Design Beyond Food:台灣第一本「食物設計」實戰聖經》,果力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看準超過2千億元的昆蟲蛋白市場!歐洲ValuSect聯盟投資千萬台幣支持食用昆蟲產業
台式鄉間野味炒野蜂、烤筍龜將成過去式?加工餅乾、磨粉更能提高食蟲意願
蟲蟲營養價值高!研究指出: 黃粉蟲蛋白質營養媲美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