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1870年代問世的保衛爾,使用牛肉為基底做成,是伴隨英國軍隊度過戰爭的關鍵醬料,而與保衛爾性質相似,誕生於1902年的馬麥醬,則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且富含大量鮮味的醬料。
撰文=歐雷.G.莫西森(南丹麥大學的傑出科學家和生物物理學教授)、克拉夫斯.史帝貝克(丹麥知名主廚)
我們可以從初期的食品製造工業化現象看出,為所有人提供既營養又美味的食物,在當時是急切的需求。這個需求將焦點放在增味劑,其中處於領先地位的就是鮮味。這裡所列出的3種產品是最好的例子,它們是為了回應這些需求而發明,數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很受歡迎。
1870年代,一位名叫約翰・羅森・強斯頓(John Lawson Johnston)的蘇格蘭人,他當時住在加拿大,發明了一種首次大量生產的增味劑之一,具有強烈鹹味的牛肉精。他之所以想到這個點子,是因為他有幸簽下一份契約,內容是要為拿破崙三世的軍隊取得醃漬牛肉的來源,使部隊在普法戰爭期間不至於空著肚子打仗。但是,強斯頓沒辦法獲取足夠的肉類供應,於是他就發明了一種「牛肉水」,取名為保衛爾(Bovril),源自拉丁文中的牛肉一詞(bos)。這種濃稠的深色膏狀物至今仍在販售,它可以抹在麵包上、用在湯品中,或是稀釋於滾水中做成熱飲。在波爾戰爭(Boer War)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都吃保衛爾,它對一般老百姓有所裨益,一個世紀以來,英國和蘇格蘭的足球迷為了抵禦球場的風寒,總會攜帶一個裝有保衛爾熱茶的保溫瓶。《紐約時報》曾經報導下面這則故事,確立了保衛爾不朽的地位: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的探險隊於1916年遠征南極期間,在象島(Elephant island)孤立無援、幾乎撐不下去時,靠著一壺壺熱氣蒸騰的保衛爾來「保衛」自己,活了下來。
現在,保衛爾為聯合利華公司所有,它在2004年停止使用牛肉做為基底,而是改用酵母製作。這種轉變很有可能與當時人們對於狂牛症的普遍恐懼氛圍有關。然而,幾年後製造商又改回來使用牛肉,不過使用酵母、適合純素和素食者的保衛爾仍然持續生產。
西方國家最為人知、目前應用最廣泛且富含大量鮮味的特產,恐怕是於1902年問世的馬麥醬。在某種程度上,馬麥醬和保衛爾是同性質的產品。此種酵母調味醬起源於柏頓特連(Burton upon Trent),當時英國最大的釀酒廠巴斯釀酒廠(Bass Brewery)也是大量酵母的供應來源,因為酵母是釀酒過程的副產物。著名的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先前就已經發現,啤酒酵母可轉換成一種有用的營養物質。根據他的發現,吉爾摩家族(Gilmour family)便創立了一間工廠來好好利用這些過剩的啤酒酵母,不然一般都是將之棄而不用。他們將酵母水解,釋放出游離麩胺酸鹽,接著加入鹽、蔬菜萃取物和其他成分,做出一種鮮味濃烈的深褐色黏稠膏狀物。
游離麩胺酸鹽大約佔了馬麥醬2%的含量(1960毫克/100公克),因此鮮味強烈。此外,由於這種醬含有相當多維他命B,像是葉酸(B9)和B12,所以是這種必需營養物的絕佳來源。維他命在20世紀首次被發現並經過科學命名後,使得馬麥醬馬上聲名大噪。腳氣病是一種因缺乏維他命B而引起的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盛行於英國,而馬麥醬便被視為一種預防此病的方式。之後,行銷活動在推廣這種抹醬時,將之宣傳為充裕的維他命B來源,可維持神經、大腦和消化的正常運作,而其營養成分便是這些行銷說詞的合理基礎。
馬麥醬和保衛爾的食用方式差不多,通常會抹在烤過或或塗有奶油的麵包上,或者做成飲料。無論馬麥醬的營養價值為何,它的適口性引起了各方不同的意見,毫無疑問是一種需要花一段時間才會喜歡的味道。擁戴者熱烈幫它說話,但不喜歡的人確認為它令人反胃、不宜食用。製造商數年前便利用這些兩極的反應,打了「不是愛它,就是恨它(Love it or Hate it)」的口號來進行宣傳。
過了數十年後,另一種相似的產品維麥醬在澳洲出現,現今已成了該國的註冊商標。維麥醬的名稱指出了它是以蔬菜為原料,並且加進自解啤酒酵母。2009年,母公司卡夫食品(Kraft Foods)為了增加年輕人對這種傳統食品的喜愛,將之重新命名為「iSnack」。不過,這項實驗遭顧客群強烈反對,所以很快便捨棄了。
當然,還有其他類似、以本地為主的醬油膏,像是澳洲的普麥醬(Promite)和奧西麥(AussieMite)以及瑞士的切諾維(Cenovis)。真正的行家可以辨別它們之間味道和質感的微小差異。
延伸閱讀:
▶泡麵、洋芋片、零嘴裡都有的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 ’–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 它們到底是誰?
▶英國超級食物馬麥醬 讓人愛恨分明
▶順從你的渴望!人類對鮮味有強烈的偏好
內容來源=《鮮味的祕密:大腦與舌尖聯合探索神祕第五味!》,由麥浩斯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