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國每年每6個人中就有1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料而食物中毒,美國食品安全高峰會探討官方對食源性疾病的改善目標。

撰文=曹皕晴

美國於2016年5月份在芝加哥舉行第18屆食品安全高峰會,以近年食源性疾病的控管規劃進行討論,為維護及發展美國食品安全,當地官方政府及學界持續針對食品的科學、技術等各方面執行研究及監管。以食源性疾病為現階段食品安全及衛生管理實施重點的美國,提供台灣對於食源性疾病的留意及參考。

食源性疾病為食物受到污染後而人食用所引發的疾病,一般可稱為食物中毒,食物污染的來源包含病毒、真菌、細菌、寄生蟲、毒素等,常見的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症狀為腹瀉、嘔吐等,而嚴重病情則可能有死亡的風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2015年的統計報告指出,在食源性疾病中由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以及李斯特菌三種菌而引發的中毒感染便佔91%。在美國,每年每6個人中就有1人因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料而食物中毒,為了把關食物的安全性,在生鮮食物、農產品等各種安全性控管需要官方持續投入監控。

食安高峰會中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美國農業部(US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等單位針對食安食源性疾病控管及執行上提出了觀察及成效討論,美國近年受到科學技術進步及立法監管的影響,已持續投入食源性疾病的預防。回顧過去美國民眾在飲食上常發生的食源性疾病,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細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近年透過基因測序李斯特菌的菌株研究,相較過去每年約解決2次的食源性疾病爆發問題,2015年時能以更快的速度提前攔截疾病,並解決了9次的爆發事件,而疾管局也以未來5年內能降低20%沙門氏菌感染事件為執行目標。農業部(USDA)也持續針對肉類、家禽等食品進行細菌等檢測採樣,也研擬在2017年時為食源性疾病推出新的防範計劃。

食安高峰會所著重的食源性疾病及飲食衛生把關議題,不只是美國關注的重點,過去世界農糧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也多次認定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廣泛的飲食衛生安全問題,食安高峰會的討論使官方及民眾對飲食衛生能更加注重,促使各國因應國內情況而擬定管理方針。


延伸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提醒從農場到餐桌預防食源性疾病風險
將基因定序運用於食品檢驗 快速解密食源性病菌
當心!外食場所與學校午餐引發食物中毒機率高

參考資料:
The future is now for America’s food safety programs
Collaboration common theme among food safety honorees
美國CDC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美國CDC食源性病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