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手工分揀作業有訣竅,就是先決定從哪種瑕疵豆開始挑起。首先,檢查的順序是顏色、光澤、形狀。先剔除「顏色」明顯不同於生豆的異物與黑豆之後,再來就是沒有「光澤」的死豆、發酵豆以及未熟豆,最後則是「形狀」奇怪的貝殼豆、蟲蛀豆等瑕疵豆。

撰文=成美堂出版編輯部

手工分揀有效率,訣竅在分揀流程規則化

親手從大量的咖啡豆中挑出瑕疵豆,是件相當耗時費工的作業。不過,只要抓到訣竅就能夠有效率進行。

挑出生豆中的瑕疵時,建議在無光澤的黑色托盤上攤開豆子。像發酵豆或未熟豆顏色會稍微偏黃,使用深色托盤比較容易辨別出來。至於烘豆後的手工分揀作業,為了容易看出烘焙顏色的差異,同樣把熟豆攤開在鋪了棕色棉布的托盤上,可讓分揀工作更輕鬆。

將咖啡豆攤開後,即可開始挑出瑕疵豆,不過毫無章法的作業方式只會浪費更多時間。讓手工分揀作業更有效率的訣竅,就是先決定作業的優先順序,思考該從哪種瑕疵豆開始挑起。首先,檢查的順序是「顏色>光澤>形狀」。先剔除「顏色」明顯不同於生豆的異物與黑豆之後,再來就是沒有「光澤」的死豆、發酵豆以及未熟豆,最後則是「形狀」奇怪的貝殼豆、蟲蛀豆等瑕疵豆。

關於手工分揀出的瑕疵豆比例,水洗法處理的生豆中約有15~30%、日曬生豆則會占40%。若一開始就能購入瑕疵少的生豆,當然最為理想;然而瑕疵難以避免,因此要預先估計扣除瑕疵豆後會減少的數量,才能推算必需的購買量。因為一顆瑕疵豆,導致花費時間與精力沖煮的咖啡毀於一旦,是十分可惜的事;為了避免遺憾,如果難以判斷是正常還是瑕疵豆時,果斷地挑出來會比較保險。

咖啡豆中常見的雜質:

1、石頭
在陽光下自然曬乾的咖啡豆多半會混雜小石子、砂礫、木片等異物。偶爾也會發現玻璃片或硬幣等。

2、穀類
與石頭的情況相同,在陽光下自然曬乾的咖啡豆可能混入玉米等穀類或種子,也曾經看過胡椒粒。

常見的瑕疵豆型態:

1、貝殼豆、破裂豆
因為發育問題而變成貝殼狀的豆子,稱為「貝殼豆」;處理過程或運送時損傷的豆子,則稱為「破裂豆」,兩者都會造成烘焙不均勻。

2、發酵豆
採水洗法處理時,在發酵槽產生汙染性發酵的豆子。採收後延遲處理或保存不當也會產生,烘豆時會散發怪味。

3、蟲蛀豆
因為咖啡果小蠹等害蟲於咖啡樹上產卵,孵化後的幼蟲啃食咖啡果實形成蛀洞,是造成咖啡濁味或怪味的原因。

4、發霉豆
因未完全乾燥、運送過程或保存不當而發霉的豆子,即使烘焙過後仍會殘留霉味。

5、未熟豆
咖啡果實尚未成熟就被採收的豆子。混入未熟豆的咖啡會有強烈腥臭味,散發出讓人噁心、惡臭難聞的味道。

6、黑豆
在採收前就掉落變黑的豆子,或是完全發酵受損的豆子。是導致咖啡濁味及腐敗臭味的來源。


7、死豆
未能正常結出果實的豆子,會導致咖啡風味偏淡及產生怪味。烘焙後的顏色也不佳,因此烘焙後較容易辨別。

8、臭豆
在附著果肉的狀態下乾燥,或果肉去除不完全的豆子。臭豆會釋放出碘的氣味或土味。

9、羊皮膜豆
因為脫殼不全等原因,殘留內果皮的豆子,是造成咖啡出現澀味或雜味的原因。

可利用黑色不會反光的托盤辨別生豆

托盤顏色不同,肉眼判別生豆顏色的視覺效果也會改變。相較於右方白色托盤,左方黑色托盤可看得比較清楚。但會反光的黑色托盤則不合適。

延伸閱讀
咖啡奶油球是用牛奶做成的嗎?
咖啡因亮紅燈 小心戀上成癮
你喝的咖啡新鮮安全嗎?喝咖啡前,先懂瑕疵豆

內容來源=《完美咖啡的細節:從原豆履歷、杯測口感、烘焙研磨到沖煮萃取,每個環節都精準到位》,方言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