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對於社會地位更高、財富更多的人來說,穀物只是他們的精緻膳食的「配菜」或「第三道菜」,但在某些方面,這些食物超越了與俄羅斯的關聯,因為歐亞大陸大多數人都吃各種麵包、粥、餡餅、餃子。從18世紀開始,小麥白麵包開始流行,但仍不敵黑麥酸麵包在歷史上的地位,三餐幾乎可見它與包心菜湯、甜菜湯作為搭檔。

撰文=艾利森・K・史密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

麵包、榖粒粥、餃子、餡餅,這些以穀物為主的食物,在過去與現在都是俄羅斯餐食的核心,無論是當作維生主食,還是假日與節慶的美食(最終也可能成為日常的美食)。對不同人群來說,穀物食品的功能不同,可能一頓飯幾乎都是穀物,甚至全部膳食內容都是;20世紀初,俄羅斯歐洲地區的農民幾乎每天攝取的熱量3分之2都來自穀物。但是對於社會地位更高、財富更多的人來說,穀物只是他們的精緻膳食的「配菜」或「第三道菜」。在某些方面,這些食物超越了與俄羅斯的關聯,因為歐亞大陸大多數人都吃各種麵包、粥、餡餅、餃子,於是這些食物明顯的俄羅斯特色在於材料與技術。

跨越財富鴻溝,農民、王子都吃「它」

麵包就是俄羅斯人的主食。麵包(khleb)與鹽(sol)象徵著慷慨好客(khlebosolstvo)。民間諺語強調麵包的重要:「麵包與水,這就是農民的食物。」「要是沒有麵包,人怎麼能吃飽而且強壯?」麵包也跨越了財富的鴻溝,富人和窮人都吃麵包,不過正如一位19世紀作者所說,只有富人才能思考不同的麵包製作方式,而窮人必須思考基礎大事,也就是找到足夠的麵包。

真正的俄羅斯麵包有兩個特點:以黑麥製作,而且是酸的,不習慣的人覺得難以下嚥。就像英國旅人羅伯特.平克頓44(Robert Pinkerton)在1830年代描述的那樣:

黑麥麵包在整個帝國都很普遍,農民與王子的餐桌上每天都有它,每個家庭都會自烤自食。它通常發酵良好,而且具有某種程度的酸味,對不熟悉的人來說,這種酸味一開始並不惹人喜愛,但是必須有它才能滿足俄羅斯人的獨特口味。這種麵包是圓形,直徑從18英寸到24英寸,厚6到7英寸。這種黑麥麵包,通常稱tschernoi hleb(黑麵包),是老百姓的主食。有了3磅黑麵包、1盎司鹽、1罐克瓦斯,勞動者就能完成最辛苦的工作,士兵就能經受最艱鉅的任務,毫無怨言。一般來說,他們更喜歡黑麥麵包而非小麥麵包,因為他們相信前者更有營養。老百姓與軍隊很少吃白麵包。

黑麥麵包的衍生品「丘里亞」,支撐整個農忙季節

平克頓說的大部分都是對的。每個人都吃黑麥麵包,尤其農民吃了大量黑麥麵包。黑麥麵包是酸的,形狀通常是巨大的圓形。17世紀,一位來自安條克45(Antioch)的修士前往莫斯科,看到一個個黑麥麵包「彷彿大磨石」,由「4、5個人」抬著。他和旅伴們也發現自己厭惡這種麵包:「然而,我們根本無法下嚥……它的滋味與氣味都和醋一樣酸。」19世紀一位作者記錄了烤製麵包的時長,重量12俄磅的一個麵包(將近5公斤),需要3小時。由於人們大量食用,因此必須製作如此巨大的麵包。19世紀中葉,俄羅斯士兵每天配給的麵包約為1.25公斤──他們吃的麵包可能比農民少,因為口糧中還有肉。但是這麼大的麵包很難烤透。1840年代,一位俄羅斯作者描述自己在農家不幸遭遇這種麵包的情景:「上帝啊,這算什麼麵包啊!龐然巨物整個都是灰色的、沒烤透,像泥巴一樣黏住我的牙!」

黑麥麵包浸泡在湯裡,或者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最常見的也許是單獨食用。奶油是奢侈物資,鹽才是常見的。在田裡耕作的農民有時以黑麥麵包做出一種混合物,叫做丘里亞(tiuria)46,是在一塊(可能已經放了太久的)黑麥麵包上,澆上克瓦斯或水,加上大麻籽油,撒上洋蔥。這一類分量大、富含熱量的食物,才能支撐農民在短暫緊張的農忙季節裡勞動。蘇聯時代晚期,在著名烹飪歷史學家暨烹飪專欄作者威廉.波赫列布金47(Viliam Pokhlebkin)的文章中,這種原本不受關注的麵包湯脫穎而出。據他說,丘里亞就跟包心菜湯、酸味冷魚湯一樣,是俄羅斯的國湯。不過其他烹飪作家認為,這種湯從當代餐桌上消失其實是件好事,也代表著國家日益繁榮。

莫斯科特產「卡拉奇」,就連皇帝也熱愛

有一種傳統的俄羅斯小麥麵粉白麵包,叫做卡拉奇(kalach),但它是節日麵包,不是真正的日常俄羅斯麵包。在19世紀中葉,它依然被視為莫斯科的特產。一位英國旅人接受建議一試,結果發現它很可口:「它的形狀像是一個扁平的提籃,熱著吃的時候,加上許多奶油,能讓英國人的胃想起瑪芬鬆糕(muffin)與烤麵餅(crumpet)的結合。」

這是莫斯科的特產,「火車上一位同行者告訴我們,每當他在冬天去莫斯科的時候,都會帶一批回聖彼得堡,掛在窗外凍起來。」還有一位外國旅人指出,莫斯科「有90多家店鋪只做這種麵包,不做別的」,而且「當皇帝(尼古拉一世)讓出生在莫斯科的王儲首次公開與百姓見面的時候,他稱王儲為『我的莫斯科卡拉奇』。」

小麥白麵包流行,黑麥酸麵包地位仍舊屹立不搖

不過,最後小麥白麵包變得更普遍了。從18世紀開始,外國麵包大師來到俄羅斯,銷售其他種類的白麵包。19世紀中葉,一名穿越西伯利亞的旅人注意到:

麵包師在伊爾庫茨克(Irkutsk)很有勢力,其中許多是日耳曼人。Frantsooski khleb(法式麵包)在西伯利亞盛極一時,所有麵包師都任意採用這個標誌。所謂「法式麵包」就是白麵包捲,很可口,在農村買不到,旅人們帶上一批,從這個城鎮到下一個。在20世紀,小麥麵包愈來愈普遍。但是最適合傳遞俄羅斯風味的依然是黑麥酸麵包,它是包心菜湯與甜菜湯的正確搭檔,而且幾乎三餐都有它。

蕎麥粥是俄羅斯餐桌上的另一種主食。民間諺語說:「蕎麥粥是我們的母親。」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頭的一幕裡,講究生活的時髦人物斯特潘.奧伯朗斯基(Stiva Oblonsky),與性格真誠的友人尼古拉.列文(Nikolai Levin),一起上餐廳吃晚飯。在前往的路上,斯特潘計畫了自己要吃的一整套菜餚,可是侍者告訴他,今天只有來自弗倫斯堡(Flensburg)的鮮蠔,於是打亂了他的安排。當然他要吃鮮蠔,可是現在他必須想出一套不同的晚餐來搭配這些鮮蠔。不過列文不要這些。「我想要包心菜湯和蕎麥粥,」他悶悶說道,「可是這裡沒有。」侍者說:「啊,您想點俄羅斯式卡莎(kasha à la russe)嗎?」(最後美味征服了列文的原則,他高興地吃了斯特潘點的大餐。)

內容來源:《俄羅斯美食史:包心菜和魚子醬》,天培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延伸閱讀
奧利佛、國會大廈都是沙拉的名稱?從圖書館食堂歷史一解斯拉夫飲食文化
源於穀類釀造、後期靠馬鈴薯提高市占率!90年代改變伏特加市場的重要品牌「蕭邦」
共創農產食品外銷佳績!「農委會」協助業者前進莫斯科,拓展海外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