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既然大家都害怕亞硝酸鹽,那為何香腸、培根或臘肉等加工肉品仍要添加?目的無非是為了抑制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的生長,避免肉毒桿菌中毒,每年世界各地都有因肉毒桿菌污染而中毒死亡的案例。

有關亞硝酸鹽的爭議話題幾乎沒有停過,讓很多人聽到亞硝酸鹽就退避三舍,甚至有傳言指隔夜菜也含有亞硝酸鹽,會進一步形成有致癌性的亞硝胺(nitrosamine),增加罹癌風險,類似言論過度簡化了硝酸鹽、亞硝酸鹽與之間的因果關聯,大家不能盡信。事實上,我們從飲食中所攝取的硝酸鹽,約7成以上都是來自日常食用的蔬菜,像是萵苣、芹菜或菠菜等,在大自然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相互循環轉化,許多微生物都能將硝酸鹽還原轉化成亞硝酸鹽,要在飲食中完全避開硝酸鹽又談何容易。

香腸、培根或臘肉等加工肉品添加了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長期食用過量會增加致癌風險。很多人為求安心,寧願選擇在家自製香腸,相信沒有亞硝酸鹽會比較健康,市面上也順勢推出一些標榜不添加亞硝酸鹽的熟香腸。其實癌症並非單一因素或食物就能造成,追根究柢任何食物都不應過量攝取,加工肉類也是如此。也許,我們來聊聊自製香腸能否不添加亞硝酸鹽。

既然大家都害怕亞硝酸鹽,那為何香腸、培根或臘肉等加工肉品仍要添加?目的無非是為了抑制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的生長,避免肉毒桿菌中毒,每年世界各地都有因肉毒桿菌污染而中毒死亡的案例。對付肉毒桿菌有這麼困難嗎?在自然環境中,肉毒桿菌可謂無處不在,可在低酸和厭氧的環境(如真空包裝)中繁殖,生長溫度約在18~40°C左右,而且它有耐熱的芽孢。一些低酸性(pH > 4.6)的食品、香腸、火腿、醃製蔬果或真空包裝的豆干製品,若在一般室溫下存放,不巧遇上殺菌條件不足,產品中可能殘存的菌體或芽孢就能伺機生長,產生致命的神經毒素。幸好在100°C左右加熱至少10分鐘,就能將此毒素破壞,所以,冷藏及食用前徹底加熱對預防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是相當重要的。

回到自製香腸的例子,若把它簡單看作是一道像肉捲或貢丸的肉品調理,有適當的冷藏,食用前又能充份徹底加熱,不講求臘腸或臘肉的特殊風味和顏色,也不必像一些火腿或臘肉會長期室溫保存,這些肉品當然可以不考慮亞硝酸鹽。不同的是,香腸被腸衣包裹著,中心位置提供了厭氧的環境,就像醃漬食品的底層,若萬一材料或器具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而一般烹煮又無法殺滅芽孢,故事發展就會截然不同。

既然大家關心的是飲食安全,自然就不該忽略肉毒桿菌的任何風險。即使是強調「無添加」的冷藏自製香腸,不論是家中廚房、餐廳或工廠製造,除非能百分之百排除原材料、加工環境和產品都沒有肉毒桿菌及芽孢的存在,食用前又能徹底高溫加熱10分鐘以上,否則個人還是認為有適量添加亞硝酸鹽的合法產品,相對是比較保險。

當大家還在議論肉製品沒有添加亞硝酸鹽是否就比較健康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10月卻突然對外宣稱,攝取過多紅肉或加工肉品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如今連紅肉本身也無法倖免。無論是否添加硝酸鹽或是自製與否,看來都被各打五十大板,同樣具有潛在風險。由於肉類是重要的營養來源,有如預期的,世界各地許多科學家對相關宣稱都提出異議,但就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要確認或推翻食用紅肉會否增加罹癌風險,相信在我們有生之年都未必會有肯定答案!其實追本溯源,吃紅肉也好、香腸添加亞硝酸鹽也好,在致癌因素如此複雜的情形下,一切問題始終都在於「食用量的多寡」。

延伸閱讀:
你吃的漢堡肉裡添加物比肉還多,是真的嘛?
夜市裡的食安角落:大腸包小腸、炸雞排
吃芭樂可減少香腸毒素含量!?蔬菜裡的亞硝酸鹽比香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