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藥署建立食藥戰情中心將食藥署與其他部會的系統整合、資料彙集,並將資料分析將相關數據製作成統計圖,可作為風險分析的參考,未來將開放民眾查詢使用。

撰文=陳韻竹

2015年底食藥署的新聞稿提出要將「數據視覺化、決策科學化」,2016年更召開記者會說明於2015年9月由系統整合、輿情監控與資料分析三個小組所組成的「食藥戰情中心」,在未來將透過分析大數據能提高管理效率與強化風險預警機制,當問題事件發生時也可縮短追查時間、節省人力,展示食藥署加監督管理的決心。

食藥署署長姜郁美表示食藥戰情中心主要功能是將食藥署與其他部會的系統整合、資料彙集,並將巨量資料進一步分析將相關數據製作成統計圖,可作為風險分析的參考,目前統計數據圖表等都是供單位內部使用,未來會開放部分資料供民眾查閱,讓民眾了解食藥署管理的產品或業者現況,另外也提供管理上需要的相關數據給各縣市衛生局。

以2015年1月至12月8日止「邊境通關查驗不合格資料」數據整合分析為例,食藥戰情中心執行秘書馮潤蘭說明,總計888筆的不合格資料中,除了191筆為食用器具不合格之外,其餘697筆皆為食品類,透過分析統計發現前三名依序是「生鮮冷藏冷凍蔬菜」佔213筆(23.9%)、「茶類」佔118筆(13.3%)及「生鮮冷藏冷凍水果」佔116筆(13.1%),另外針對不合格原因統計後發現,多數原因是屬於農藥殘留不合標準,進一步可針對是否國內法規太嚴格?或是其他國家標準太寬鬆?等分析討論。

另外透過查驗不合格件數時間趨勢,發現生鮮冷藏冷凍蔬菜於8~10月的邊境不合格率有高峰期,推測可能與產季、價格變動有關係,因此根據分析結果進而要求邊境在某特地時間季節,相關管理就要特別加強與注意,另外根據過往數據分析結果,若在往後有異常變化就能提供邊境與主要業務單位作為參考,發生變化的原因也會藉由國際貿易價格等因素再加以分析。

食藥署目前針對食品業者登錄資料分析、查驗登記產品(健康食品與基改食品)分析、高風險食品的業別與預警、輸入食品管理分析、食品檢驗結果分析、GMP藥廠分析、追溯追蹤管理系統業務量統計、跨機關之間資料的勾稽已陸續建構。

有了大數據可以分析數字做出決定、找出有效方法、評估計畫效用,但數據分析結果仍需透過人來解讀才有意義並能加以善用,相信這僅是開頭的一哩路,未來食藥署要如何將過去資料轉換成未來可運用之風險評估與管理參考,仍續要培養更多專業人力並投入更多心力,另外預計將對民眾開放的資料內容,是否能重拾對於食品安全的信心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