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至2017年3月,全台有機農戶為2969戶,占所有農戶的0.3%。台灣地區耕地面積為79萬公頃,其中有機耕種面積6939公頃,雖然相較於過去,投入的人數及耕地逐年趨升,但有機耕地的規模仍只佔總耕地面積的0.8%。

撰文=陳文嫺

現前主流的耕作方式稱為「慣行農法」,意指以科技為基礎,促使農作物增加產量、具抗病力、成長期短的耕作方式,透過施行化學肥料、殺蟲劑、農藥與大規模灌溉系統所嚴格控制的環境下,使作物獲得穩定的生長。這種優化農作物的生產方式,有其時代背景與精神,是為了因應人口劇增帶來的糧食危機而誕生的解方。

雖然慣行農法解決了糧食問題、降低了飢荒的危機,卻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造成土地及水源等環境污染,甚至帶給耕作者身體疾病,而作物的農藥殘留也影響食用者的健康,逐漸引起大眾對於耕作方式的反思,「有機農法」因而興起。

直至2017年3月,全台農戶約77萬戶,有機農戶為2969戶,占所有農戶的0.3%。台灣地區耕地面積為79萬公頃,其中有機耕種面積6939公頃,雖然相較於過去,投入的人數及耕地逐年趨升,但有機耕地的規模仍然只是總耕地面積的0.8%。台灣市面上可見的農產品大多仍由慣行農法所提供。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Organic Monitor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2013年有機食品產值達46.8億元,有機食品的通路越來越多,從原本只能在專賣店購買、到現在大賣場及超市也能見到有機農產的身影,可以了解有機農產在台灣確實有其市場需求。

但為什麼台灣的有機市場逐年攀升,有機的耕種規模卻仍處於少數呢?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玠廷觀察,有兩個主要的現實考量:一、台灣耕地零碎且面積偏小,有些耕地即使在規劃隔離帶後,仍屬易受鄰田汙染的高風險群,難以順利轉作;二、相較於政策,大眾對於「何謂有機」未達成共識,究竟是要追求「結果」的零檢出、還是要求生產「過程」的環境友善?都是推動有機的難題。

在實際執行上,陳玠廷表示,農民想要轉作有機面臨幾個主要的困難:成本較高、新進農民尋找通路不易、以及鄰田污染。在農產品項部分,陳玠廷表示,台灣的有機稻米及蔬菜的技術成熟,但有機水果規模仍較小,因台灣緯度關係,易受氣候影響及多病蟲害,作物生長期也較長,因此較少人投入栽種。

農委會有機農業科科長賴明陽表示,針對收入部分,政府提供環境補貼去支持有機農民減少轉型風險。銷售部分政府則努力提供不同管道,例如:推廣校園有機午餐、軍隊及公家機關。另外一塊則是在批發市場推行「預約交易」的方式,例如:團膳想批發有機食材,但很難一一找到個體農戶,就通過批發市場去協助產地端的連結、做產銷媒合。既有的有機農夫市集、有機專櫃也是持續進行推廣。

但陳玠廷提出,以有機驗證的費用補助為例,農民必須先自己花錢申請驗證,等到最後確認驗證通過後,才能得到補助款。這對部分農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必須跨過的心理門檻。畢竟,農業是一個即使不斷付出成本,都很難保證能有回收的產業,在農民無法預測轉型後經濟收益的狀態下,也讓這條有機之路難上加難。

至於鄰田污染問題,政府目前透過推行「有機專區」,希望透過擴大同一區域的有機耕地來解決,由各縣市政府尋找適合的國有地規劃適合有機耕作之農水路設施,專區的運作多由民間機構承接專案、輔導農民進場承租農地耕作有機農業。雖然立意良好,但要能夠順利推動的關鍵,仍是生產後的銷售通路是不是具有誘因吸引農民進場,光靠理念性的號召是不夠的!

近年來投入不使用化學農藥及肥料,秉持著友善耕作的理念,卻未必去申請有機驗證的的農民數量更是不少。陳玠廷分析,友善耕種的農民不加入有機的理由除了驗證費用過高,也有不少人覺得自己的田地及耕種方式就是有機、為何還需要別人來認定,比起法規、更重視信任關係不想受政府規範。另外,還有許多有心想投入卻礙於現行法規過於嚴苛,想加入也不得其門而入的農民。陳玠廷舉例:有些土地的環境先天條件在一開始測量時土壤母質(自然形成,非人為汙染所致)即超標,農民即使用有機耕作方式,以現前法規的要求就是驗不過,相較於慣行農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這樣難道「不有機」嗎?陳玠廷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若想持續推動有機,政府、民間、農民與驗證機構都要有共識才行。

因此,回到大眾對於「有機」的認知做討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有機農業的定義為:「是一種促進及加強農業生態系健康的整體系統管理方法,包括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循環及提升土壤生物活性。」由此可知,有機農業真正關注的是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而不僅僅是農作物本身的無毒檢出,更強調透過符合自然生態的生產管理使整體環境更好。

2017年農委會農糧署已提出《有機農業法》草案,有不少民間團體呼籲,除了第三方驗證,也應納入其他機制,才能鼓勵更多農民投入友善環境的耕作;但也有另一種聲浪提出質疑,若不是第三方驗證的農產品,難道也可以聲稱「有機」嗎?會不會造成民眾混淆?

賴明陽表示,2007年制定《有機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是由於過去有機農產品沒有法律規範、民眾對有機農產品的不信任,制訂的出發點是對於驗證產品的管理,而有機農業的發展在近年來越來越蓬勃,只有針對產品端的法規管理,對於產業的發展性逐漸不夠完善,也因此有了現在《有機農業法》草案的研擬。

因此,有機除了「無農殘」,我們應當思考,能否有更長遠的意義?在不應開墾的山坡地種植有機高麗菜、使用大量耗能設施栽培有機菇種,這些作物都可以「無農殘」,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有機嗎?

延伸閱讀
有機=無農殘?誤會哪來的?
沒到百分百,別說你最有機?台灣有機跟國外不一樣!
有機一定要標章?台灣標章竟有13種!
有機五大迷思 你中了幾個?

參考資料

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2017: Key data
農委會農業統計要覽(104年)
農委會農業經營現況
農委會重要統計指標
有機食安風暴! 興大:每年都要抽查 最好送實驗
你知道台灣的耕地三分之一都在休耕嗎?不只是食安,台灣農業已「塌了半片天」
我國與各國有機加工產業之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