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蒸青而不研膏,這是日本茶區別於宋茶的最大特徵。日本茶不研膏,並保留茶的苦味,或者叫「本味」,因為日本人認為苦味對保護心臟是很有益處的。

撰文=李開周(《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

日本人學喝茶,不算太晚。西元815年,入唐求法的日本和尚永忠大師將來自大唐的茶法和茶粉獻給嵯峨天皇,從此揭開了中國茶東傳日本的序幕。

繼永忠大師以後,日本又有大批求法僧入唐,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國內開始種植茶樹,飲茶之風在上層社會傳播開來。但是到了平安時代中葉(西元10世紀),隨著「國風文化」的興起,茶在日本竟然消失了,幾乎沒有人再喝茶。

到了南宋,另一位日本和尚榮西大師兩次來到中國,在中國學習佛法的同時,也學習了大宋茶道。後來榮西歸國,帶回茶種、茶粉、茶具,教人種茶、做茶、飲茶,並在晚年撰寫了一本淺顯易懂的茶文化入門手冊:《吃茶養生記》。在他的推廣下,茶文化終於在日本紮根生長。

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拜讀過榮西大師的《吃茶養生記》,榮西開篇就猛誇茶的妙用:「茶,養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同貴重之,我朝日本曾嗜愛也。古今奇特仙藥也,不可不摘乎!」茶是保全身體的靈丹,是延長壽命的妙藥,產茶之地有神靈護持,採茶之人可益壽延年,印度與中國都看重飲茶,我們日本也曾經看重,像茶這樣奇特的仙藥,我們怎能不採摘呢?怎能不飲用呢?怎能讓它白白浪費呢?

榮西還寫道:「肝臟好酸味,肺臟好辛味,心臟好苦味,脾臟好甘味,腎臟好鹹味,......日本國不食苦味,而大國獨吃茶,故心臟無病,亦長命也。我國多有病瘦人,是不吃茶之所致也。......頻吃茶,則氣力強盛也。」吃酸對肝有益,吃辣對肺有益,吃苦對心有益,吃甜對脾有益,吃鹹對腎有益,酸甜苦辣鹹,五味不可缺。中國人愛吃茶,茶是苦的,所以中國人的心臟健康,壽命很長;日本人不喜歡苦味,所以心臟不好,壽命偏短。為了健康考慮,榮西建議日本人多吃茶。

榮西曾向鐮倉幕府的首任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獻茶,源賴朝正鬧病,喝了榮西的茶,居然痊癒了,於是他對榮西的吃茶養生妙論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平心而論,榮西過度誇大了茶的養生功效。在茶的故鄉中國,茶只是一種口味獨特的飲料,對治病並無多大效用。宋朝士大夫只是覺得喝茶可以「除煩去膩」,可讓「齒性堅密」(蘇東坡語),提神護齒,如此而已,要說保護心臟,益壽延年,宋朝人還真沒有這樣宣揚過。但是榮西的誇大宣傳以及向源賴朝獻茶時的誤打誤撞,對茶在日本的傳播卻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此後不到一百年,茶風從寺院走向世俗,從上層社會走向普通百姓,很快在日本得到了普及。

日本人擅長學習,但並非照搬,宋茶進入日本,立即被改頭換面:研膏工藝被廢除了,蒸青與點茶卻延續下來,結果發展成為現在的「抹茶道」。後來日本人又從明朝學會了沖泡飲茶,他們將宋朝的蒸青與明朝的沖泡相結合,又發展成為現在的「煎茶道」。

蒸青而不研膏,這是日本茶區別於宋茶的最大特徵。為什麼不研膏呢?正是為了保留茶的苦味,或者叫「本味」。為什麼要保留苦味呢?恰恰和榮西當初推廣宋茶時的宣傳有很大關係—如前所述,榮西認為苦味對保護心臟是很有益處的。

延伸閱讀:
【食專題】大家來找茶
茶廠業者解開神秘的手搖「茶」秘辛
飲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人何時開始喝茶?

內容來源=《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