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販售通路管理,可以觀察到一個國家對於飲食安全重視的程度。從日本、法國到加拿大,農產品、生鮮食材產地標示如何推廣落實在市集,讓消費者能清楚選擇。

撰文》林鈺雯


台灣的傳統市場中的攤商和流動攤販,販售大量的農產品與散裝食品,這些為數不少的「泛食品業者」幾乎沒有營業登記,一旦如果販售商品有問題,消費者也難以追溯,在政府積極整頓食品管理問題的當下,傳統市場似乎成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灰色角落。

旅居加拿大的飲食文化作家胡川安,在台灣長大,居住過日本、法國等國家,每到這些都以飲食文化自豪的國家,都會特別觀察各國菜市場的管理制度,從這些最直接取得食物的販售通路裡,來觀察一個國家對於飲食安全重視的程度。


胡川安目前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蒙特婁(法語區),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婁冬天很冷,因此菜市場都在固定的建築物裡,鮮少有露天市集。蒙特婁雖然是工商大城,郊區仍有不少農業生產者,因此這裡的菜市場裡販售的蔬果幾乎都是當地農夫自產自銷。

蒙特婁的菜市場有兩大特色:一是外來食品都會標示產地,像是水產品的攤商都標示鮭魚是智利進口或是北大西洋來的,同時也會標示是養殖的還是野生捕撈的。此外,菜市場裡販售的乳製品的攤商都會有冷藏櫃。加拿大魁北克省一直積極推廣在地農產。同樣的如果是進口的乳製品,也會標示產地。


巴黎是胡川安經常旅行的另一個城市。法國人天性浪漫,熱愛美食,但是他們對於菜市場的管理卻絲毫不馬虎。他觀察到巴黎的菜市場有分為固定區域的店鋪型市場,以及週末才會封街舉行的露天農夫市集。不論市場或市集裡的攤商,其實都需要有營業執照。像是市場主要經營者是由市政府以標案BOT方式給批發商牌照,再邀請有營業執照的商家來申請租地擺攤,就算是不固定的週末市集,要來擺攤的農夫也要具備特許權利,也就是菜市場的攤商組成,由上而下從承包商到攤商都需要遵循這套申請制度。


目前正在攻讀東亞歷史研究博士學位的胡川安對於日本的菜市場制度也不陌生。過去日本菜市場和台灣傳統市場相似,是由路邊攤聚集而成,但是重視管理制度的日本人,組織性很強,攤商市場逐漸轉型為商店街,而每個商店街市場的攤商都會自組振興會,根據《商店街振興組合法》大概30攤店家就可以組成一個振興會,而這些振興會在進而組成商店街組合會,都有自治管理規範,管理條文中大至市場改建、聯合行銷,小至商店街裡卸貨區和理貨區使用動線都有規則,而加入的商家也都會盡量遵守。


回頭看看台灣傳統市場的現況,胡川安認為,台灣要談食品安全,不是只有模仿別的國家制度,而是消費者應該學會選擇好的食物,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就會帶動業者的改變,才有機會創造新的台灣飲食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