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許多研究證實,抗菌劑使用的數量、種類及適時性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息息相關,有些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動物用抗菌劑的大量使用與抗藥性菌株的出現之間也有正向關聯,進而嚴重壓縮了人類疾病治療的空間。

撰文=周崇熙(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兼任臺大環安衛中心副主任。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專欄作家)

追求生態永續 「無抗飼養」蔚為風潮

一般而言,畜牧業使用抗菌劑之目的主要有3項:(1)預防家畜禽生病、(2)家畜禽生病時用於治療,以及(3)將低劑量的抗菌劑添加於飼料中,可能有促進家禽生長的功能。為了保障人類與動物的用藥選擇,近年來相關國際組織極力倡導須謹慎使用抗菌劑,在此思維之下,促進家畜禽生長並非使用抗菌劑的必要因素。

歐盟自2006年起全面禁止對產食動物的飼料添加非治療用途的抗菌劑,這類的抗菌劑一般稱為「抗菌劑促生長飼料添加劑」(Antibiotic Growth-Promoters, AGP,或稱為含藥物飼料添加劑),主要以預防細菌性疾病及可能有促進家畜禽生長的功能為產業所喜用。此一「無抗菌劑促生長飼料添加劑飼養」(簡稱「無抗飼養」)的趨勢,已漸漸被許多國家認同並著手跟進,面對全球消費者食安及環保意識的抬頭,「無抗飼養」將是家禽產業新一波的升級重點。


政府及產業朝向「無抗飼養」的改革方式

不過,人類在家禽產業使用「AGP」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在現代家禽密集式飼養模式下,直接跨入「無抗飼養」模式,初期勢必造成生產成本增加的衝擊,包括生長表現降低、疾病損失率的提高等,因此許多國家採取漸進式的改革手段。美國預定將人類醫學重要性(human medically important)之抗菌劑 (註1)全數轉為處方用藥,但保留動物使用非人類醫學重要性之抗菌劑(non-medically important)。我國則逐年刪減可使用的「AGP」品項,目前仍有包括Tylosin等14項(註2)可用之抗生素製品。

然而能夠真正引領產業進步的,絕對是消費者的意願與決心。知名連鎖速食業者宣布,將於2027年內達成其全球門市停止使用「以人類醫學重要性的抗菌劑飼養或治療」的雞肉原料,意即其飼養全程都不能使用這些抗菌劑預防或治療,以善盡食品產業的社會領頭責任,隨後各大速食業者也紛紛宣布響應。這種改善手段,至少先行限制了同類藥物做為動物的生長促進劑或治療,讓人類使用抗菌劑治療的緊繃困境稍有喘息的空間。

台灣的白肉雞養殖時程為33~36天,主要供給超市及速食業者,每年的屠宰總量約為2億隻。在政府的監督下,所有合格屠宰的雞群於屠宰前都經過足夠日程的停藥期,因此只要是購買經過合格屠宰檢驗的雞肉產品,曾經使用過的(預防型或治療型)抗菌劑早就從雞隻體內代謝,消費者並不會吃到殘留在雞肉內的抗菌劑。


圖片來源:ILSI


消費者的意願與決心才是引領產業進步的關鍵

就前述保障人類用藥選擇及降低環境傷害的生態永續思維下,跟上國際「無抗飼養」潮流將是必需的。在家禽的飼養過程中以益生菌、植物萃取物等添加劑取代抗菌劑,並改善生產環境以提升飼養品質,都是可行的輔導方案。

但是一如前述,真正能引領產業進步的絕對是消費者的意願與決心,有了消費市場的支持,才能鼓勵生產者做出更新的提升,消費者不僅僅是簡單地「消費」產品,而是要透過採購來主動展現他們對食品「善的願望」。因此教育消費者、改變消費者的觀念才是改善任何食安問題的重要步驟。永續與健康是我們的目標,農業的生產方法是有選擇,但消費者的想法需要先行改變。

*註1:包括Tylosin、Tilmicosin、Spiramycin、Oxolinic acid、Oleandomycin、Kitasamycin、Josamycin、Flumequine、Erythromycin、Enrofloxacin、Danofloxacin、Colistin等12種抗菌劑。

*註2:台灣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含藥物飼料添加物之種類及品目

《本文獲ILSI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從臺灣家禽飼養的「前瞻計畫」─談無抗飼養」


延伸閱讀
經濟動物使用抗菌劑是導致抗藥性菌株出現的原因之一
1張圖讓你秒懂洗選蛋的洗選流程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