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品企劃的工作,從產品研發、生產到上架都密切相關,面對每個新產品就像是懷胎十月生出的孩子一般,當然自己也是每天要吃食品的消費大眾,堅守崗位盡心盡力的親自把關,讓自己與家人朋友吃得健康開心,是責無旁貸的責任。

撰文=小銅板(化名)

身為包裝食品企劃人員,基本上就是想辦法讓好吃好喝的東西變成一個可以便於保存的商品狀態,讓大家想買的時候就能隨時在店裡買來享用,或是提供一個半成品的狀態,省去一些大家烹飪或調理上的麻煩。

因此我們每天都在研究:「大家現在還缺什麼東西嗎?」、「這個東西有可能變得更好吃嗎?」、「這個好吃但是熱量有點高,是不是可以減糖?」聽起來好像是個每天上班都在不停吃吃喝喝的爽缺,殊不知我們常常類似的東西一連好幾天吃到怕,就為了推出最受大家喜愛的口味,而這個夢想最後能不能成真,從研發、生產到上貨架販售,都有無數的挑戰要克服,比如「鮮乳的殺菌時間到底設幾秒比較好?」、「豆漿的黃豆與水比例怎麼磨煮才有最好的口感跟最多的蛋白質?」、「咖啡豆要挑什麼品種才能表現出拿鐵的香味?」每個環節都需要食品人們共同的努力,一再測試、一再調整,才能提供我們心目中最好的產品獻給消費大眾。

然而,食品企劃的工作並不是到這裡就告一段落。好的產品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每當一個新產品呱呱出生到上架,我們就會瞬間變成家裡有小孩剛上學的新手爸媽,偷偷躲在教室外面觀察上課的狀況,如果看到新產品在貨架上被消費者拿帳,或是批踢踢(Ptt)上有人po文稱讚,我們暗爽的樣子就跟海賊王的喬巴差不多,但如果被嫌棄不好吃,我們也只能默默含淚安排產品暫時引退,回家努力改善缺點,然後換個藝名重出江湖,再次接受消費市場的審核。

但就在這幾年食安事件頻傳後,原本單純樂觀積極正面的食品人生活也變了調。每當XX新聞一爆出來,未經證實就在媒體名嘴炒作下嚇得大家不敢買不敢吃,政論節目的來賓們突然都對食品產業「略懂」,政府當局一不闢謠二不查辦,逼得食品廠商只能趕緊抱著自家產品送驗以保清白,只可惜澄清報告卻往往抵不上名嘴一句話,更無奈的是,諸多黑心上游廠商的流竄,讓政府與媒體將所有的責任歸咎到食品廠商,一夕之間,人人喊打。

每個產品,都是食品人兢兢業業含辛茹苦所生出來的寶貝孩子,誰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每個產品所使用的原料,能檢驗能追溯的我們當然都會努力做到,只求寶貝孩子的族譜血統每一樣都清楚安全。但是食品法規的不完善讓黑心商人有機可趁,人心惶惶輿論壓力逼得法規在缺乏辯證的狀況下一改再改,卻始終治標不治本。兩三年來,食品大廠們如驚弓之鳥,包裝標示老是在重印只因為法規解讀朝令夕改,不知哪一天會規定鹽也要寫成氯化鈉?而每個月編列的檢驗費預算逐漸追上研發費用,求得卻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心安,畢竟食品原料上游多且廣,早上沖泡的三合一麥片中的奶粉可能來自紐西蘭某一區的乳牛,又有誰敢保證牠們吃的草每一根都零污染?

但也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堅守崗位,畢竟我們是食品人,我們同時也是每天要吃食品的消費大眾,做出自己盡心盡力親自把關,讓自己與家人朋友吃得健康開心的產品,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延伸閱讀:
【認識食品人】每一口美味背後都是食品研發的血與淚
食品人的心聲:不人性的追溯系統大幅減損品管章效
【認識食品人】把食品稽查當成法規和業者間溝通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