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基因編輯」作物與一般「基因改造」作物不同的是,它不用導入「額外的」遺傳物質與外在基因,僅藉由修剪掉原本的基因序列,便能得到期望中的效果。

撰文=張越評

美國農業部2018年3月28日發表聲明,表示將不會對某些新的農作物育種技術進行監管,例如:基因編輯技術。美農業部長桑尼·珀杜(Sonny Perdue)在聲明中說,根據農業部生物技術法規,只要這些新技術的操作過程,沒有影響到植物害蟲的繁衍,則農業部現在不會、未來也沒有計劃對使用這些新技術培育的農作物進行監管。

什麼是「基因編輯」技術?

農作物育種常見改良方式有傳統育種、基因改造(GMO ),後者是將作物的基因序列插入額外的遺傳物質與外在基因、進行基因改造,其實不僅耗時、成本也高。因此,當各界還在爭執政府應推廣或嚴管基改作物的時候,全世界各大農業公司已經開始使用新一代的基因工程技術:基因編輯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學名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與一般基改作物不同的是,它不用導入「額外的」遺傳物質與外在基因,僅藉由修剪掉原本的基因序列,便能得到期望中的效果,這不但突破基因改造的困境,也同時為解決糧食問題帶來一線曙光。

切開也不變黑的基因編輯蘑菇 早已被端上餐桌

近年來,維持糧食自給率是各國農業政策的重要指標。目前基因編輯已選育出具有抗病、抗旱及改變澱粉成分的玉米品種;日本也因基因編輯技術育種出具植物賀爾蒙基因缺失的水稻,未來有望大幅度提高5成水稻產量;對「基改」管制甚嚴的歐盟國之一瑞典,也將核准讓基因編輯包心菜新品種上市。

蘑菇對於碰撞非常敏感,即使只是一次性的採收與包裝,也可能使加速蘑菇腐爛的酵素被活化。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教授楊亦農(Yinong Yang),即針對導致蘑菇褐化的多酚氧化酵素進行基因編輯,藉由刪除了少數的基因密碼子,成功將酵素活性減弱30%,減緩蘑菇褐化的速度。

由楊亦農主導的研究團隊所生產的新品種蘑菇,因為不包含病毒或細菌等植物病蟲害源的外源DNA,因此可不受美國農業部「基改」定義的監管,在動植物衛生檢驗署官員的鼓勵下,2015年10月楊亦農將基因編輯蘑菇送交農業部審查,最終收到政府對基因編輯作物首開綠燈的正向回應,成功於2016年把蘑菇送上了美國人的餐桌、正式上市。

雖然目前世界各國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監管態度不一致,有的地方仍認為「基因編輯(刪除既有基因序列片段)」作物為「基因改造(插入外源基因)」作物。對於「基因編輯」是否具有「假扮上帝之手」之虞,仍存有安全性疑慮。

2018年3月28日美國農業部發表則排除眾議,正式聲明未來將不會對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農作物進行監管。2018年1月英國《自然》雜誌也針對此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因為學界對此存有正反意見,或許也將可能影響對基改作物監管較嚴的歐洲改變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管制,但迄今未做出明確規定。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康乃爾計畫讓菜蟲自帶「自殺基因」以降低農藥量
新「不褐變的蘋果」讓美味營養保持更久
選擇基改食物之前,應該知道的3件事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專案計畫服務網
科技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