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於2018年8月17~19日舉行,探討有機農業與友善農業的推動,呈現的農田生態維護及生物多樣性,能成為逆轉全球極端氣候變遷的新指標,建構兼顧生產、生態及生活,人與自然、環境及糧食永續的未來。

整理=編輯部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簡稱「慈心基金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及國立東華大學協辦的「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於2018年8月17~19日,在台灣大學霖澤館國際會議廳登場,首日近300位產官學人士參與。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成立20年,長期深耕有機農業整合輔導,透過與林務局合作的啟發,體認到農業生產不只是提供人類的糧食溫飽,更應該納入生態與環境意識,兼顧農業產能與生物多樣性。蘇慕容進一步說明,希望透過本次研討會,提供更多元寬廣的省思與專家論點,讓友善農業的產業鏈與市場發展及消費者教育產生連動影響。

為期3天的研討會國際外講師雲集,從左至右依序為: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日本全球環境策略機構研究員Rajarshi Dasgupta、日本東京聯合國大學永續性高等研究所博士姚盈芳、國際再生協會國際部主任Andre Leu、華盛頓Millennium Institute總裁兼首席執行官Hans R. Herren、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Tyrone B. Hayes、維也納大學博士後研究Bea Maas和國際有機運動聯盟世界理事Choitresh Kumar Ganguly。(圖片來源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3天研討會分享永續發展案例 國際農業及保育跨界交流

首日的研討會開啟了農業與生態系統的對話,並分享台灣永續農業的實踐案例;一方面顯示台灣民間NGO夥伴們協力合作的動能,一方面也標示出台灣獨特的生態面貌及物種多樣性,可作為農業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的基礎,為國際永續發展做出獨特貢獻的前景與希望。

第2天研討會以「有機、友善農業生產」、「行銷價值鏈」、「農林是一家」三主軸探討如何透過建立穩定產銷網絡,支持友善農業的永續發展,進而創造良好運作的生態系統服務。國際再生協會國際部主任André Leu表示,目前全球80%的糧食是由小農所生產,轉作有機農業將能大幅減緩較為脆弱敏感的小農受到極端氣候的衝擊,有效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問題。台灣以至國際講師一再強調有機農業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不吝分享國內外農業轉型的成功例子。

第3天則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分享台灣農村裡,依據里山倡議中,實踐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的精彩案例,涵括森川里海大平台網絡建置、國土生態綠網架構下保育型生產地景及谷關上的里山。研討會中也分享了國際FAO、SDGs、IPSI 及GIAHS的研究成果,是台灣及國際農業與保育跨界交流對話。

國內外講師雲集探討農業未來 盼台灣成為跨國際永續平台

本次研討會邀請到華盛頓Millennium Institute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同時是瑞士基金會Biovision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日本東京聯合國大學永續性高等研究所博士等多位講師,專題演講永續發展的農業生產與糧食體系、里山倡議及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等議題。此外,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談論台灣國土綠網的生態友善農業願景,以及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分享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

蘇慕容說明,透過國外講師的啟發,當今社會提到農業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概念,需要再加入「生命」來構成四生。而「生命」的精神來自於對萬物的尊重與心靈素質的涵養,如此,農業永續的精神,才得以淵源拓展。慈心基金會很榮幸主辦這場研討會,期許能成為跨國際的農業永續發展平台,也是開創傳揚生物多樣性的奇蹟所在。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高效、環保又滿足經濟需求才是永續農法的核心思維
永續農業全球正夯!日本與荷蘭等國值得借鏡
有機友善耕作僅占全台1% 台灣永續農業還有一大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