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組織胺中毒最常發生在食用鮪魚、鯖魚、鰹魚等鯖科魚類的時候,一般也把它通稱成「鯖科魚類中毒症(scombrotoxicosis)」。

撰文=蕭琮容

鰹魚分布於全球各大洋之溫暖水域,是迴游性的魚類,又稱炸彈魚、正鰹、煙仔、小串、柴魚,屬於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鯖科的其中一種。

鰹魚在台灣的花東地區,是很常見的魚種,在漁業資源猶豐沛的戰後1940年代,彼時花蓮文獻記載著:「鰹魚為花蓮水產大宗,每逢孟夏,其魚大至,一網可收二萬餘斤之魚」鰹魚跟著黑潮溫暖的潮水,由菲律賓東方海域出發,產卵及索餌洄游,一支循黑潮主流北上,一支循支流進入台灣南部海域,帶來沿岸美好的收獲。根據中研院邵廣昭、廖運志合作的2015年《海鮮指南》提供的永續水產選擇原則,鰹魚符合了以下幾個好的指標:常見種、銀白色魚種、迴游魚種、小型魚、非遠道而來的魚種,食用上是價格低又相對環境友善的選擇。

鰹魚的肉富含肌紅素,呈現較深的紅色,口味比一般的白肉魚來的重。亞洲地區發展出加工鰹魚做成柴魚的方法──將鰹魚腹部的肌肉切下來煮熟風乾到水份降至15%以下,靜置放到發霉熟成,形成質地的木質化。使用時用刨刀刨成柴魚片就是一般常見的柴魚。

食源性疾病-不新鮮的鯖科魚類可能導致組織胺中毒

組織胺中毒是一種類似過敏的食物中毒症,每個人都可能發生過。但由於它的症狀並非很嚴重,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以自行痊癒,因此很少有特別的記錄報告。此外,由於組織胺中毒與食物過敏的症狀十分相似,不僅患者本身,連醫院或診所的醫生也常常誤判,使得組織胺中毒的案件數被低估。

組織胺中毒最常發生在食用鮪魚、鯖魚、鰹魚等鯖科魚類的時候,一般也把它通稱成「鯖科魚類中毒症(scombrotoxicosis)」。不過,食用旗魚、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非鯖科魚類,也常發生組織胺中毒。組織胺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的半小時到數小時內,才會開始出現症狀。

主要是因為這些魚種的魚體內含有高量組胺酸(histidine)。當魚體因為保存不當遭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預防組織胺的食物中毒,首先必須防止魚肉中組織胺的產生,不二法門便是把漁獲物保持在低溫或冷凍狀態,在良好的衛生條件下貯藏魚體便可以防止組織胺的產生。

延伸閱讀:
日本農學博士的發酵課:鰹魚變柴魚的鮮味製造工法
擔心吃魚吃進重金屬?掌握攝取原則與關鍵
沒有冰箱的古早日本人怎麼吃魚:教您江戶前壽司魚肉熟成的秘密

參考資料:
魚類組織胺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