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認證的各類農產品與食品認驗證、標章制度與作業規範…等高達18種以上,雖然較不易讓消費者理解與分辨,但各種標章的存在也揭示了消費者及政府對於食安檢驗的重視與需求。

食安為全球公共財,導入Global GAP制度接軌國際

以往傳統「食品衛生管理」制度,只針對食品生產過程中到特定階段完成後的監督,確保終端產品必須乾淨、安全以及農藥無殘留;然而這對先進國家來說,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目前先進國家歐、美、日等國,已建構從生產到餐桌所有流程記錄,並提供逆向追蹤系統,以維護消費者食的安全。以歐盟的食品供應鏈的追溯(蹤)制度(Traceability System)為例,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產、製、銷環節,都要詳實記錄其原料與產品的來龍去脈,不但要把相關資訊建立詳實資料庫,還得完整保留檔案5年。

因此在食安第二環的重建生產管理這個面向,主要建立完善的從農場到餐桌之生產鏈管理,包括推動產銷履歷制度、優化食品產業供應鏈與擴大食材來源產品流向記錄制度,讓每一個生產階段都有清楚紀錄,掌握整個食品安全、生產及製造流程預防市場發生問題。

優化食品產業供應鏈,落實自主安全監測與檢驗

其具體作法包括建立農產品溯源標識系統、擴大食材來源產品流向記錄制度,以及推動食品業者落實一級品管自主監測與檢驗、二級品管驗證及導入食品專業人員機制,擴大食品追溯追蹤,以及輔導食品防護及e化體系、列管未登記食品或飼料工廠,讓資訊公開透明。

在強化業者生產管理上,衛福部已針對全台44萬家食品業者登錄納管,並利用「五非系統(非登、非追、非稽、非驗、非報)」提升政府追查效能。此外,由經濟部啟動未登記食品或飼料工廠訪視,以健全工廠登記管理。2017年已完成150家未登記食品及飼料工廠訪視輔導,其中已改善108家。並協助50家具外銷實績或潛力之食品工廠導入食品防護計畫及E化體系,以促進食品產業優化,提升外銷競爭力。

友善土地促進環境資源永續是食安問題的核心,政府也鼓勵推廣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預計至2017年底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達10,000公頃,目前已完成「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及「植物醫師法」草案預告程序,希望透過建立在地動植物醫師制即時輔導業者,善用現代化作物健康管理模式,並鼓勵使用友善安全用藥,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採用四章一Q食材,掌握學校午餐食材來源

營養午餐必須講究營養、衛生與安全。為了讓家長瞭解學校午餐的食物從哪裡來,從2107學年度起,學校午餐將採用「四章一Q」(吉園圃、CAS、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TAP等4標章,以及QR Code可追溯系統的農產品)食材,透過教育部既有的「校園食材登錄系統」與農委會可溯源的「四章一Q」食材資訊整合平臺介接,可瞭解學校午餐食材來源,確保學校食材安全性。

建議一般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應挑選有溯源標章或生產追溯QR Code的蔬果及禽畜水產品,可以追溯查詢生產流程、生產者或經銷商等相關資料,讓民眾放心購買安心食用,享受幸福食光。

延伸閱讀:
【廣編企劃】環環相扣:認識五環,翻轉食安管理思維
【廣編企劃】安心〝環〞境,稽查缺一不可
【廣編企劃】重懲惡質廠商 你我掌握食權最安心
【廣編企劃】食安天賦人權亦是全民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