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秦朝耕田用的鐵製農具由官府統一發放,若是農具損壞,會在每年7月統一處理,此外在秦朝養耕牛,如果牛死掉或是變瘦,農夫可能會受到處罰。

撰文=張述(筆名「張不參」,中國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

穿越到秦朝想要當農夫,但是田地要怎麼來呢?不用怕,秦朝實施「授田制」,官府會授予百姓耕地。

一畝田究竟多大?

來看看官府授給你的這片耕田吧。按青川木牘的記載,農田由一道道長條組成,每道為1「畝」,這才是「畝」的初始含義。每「畝」寬1步、每步長6尺,商鞅變法前每「畝」長100步,變法後改為長240步。每2「畝」之間都以1條小道「陌」隔開,以便你走進田中耕種澆水;「畝」的兩端還各有1條小溝「畛」(枕),以便排出多餘的水,「畛」也是田 地的界限,又稱「畎」(犬)。你的這100畝田也叫1「頃」,與其他田地用另一種比「陌」更寬的小道隔開,這種道叫「阡」,規定寬度是3步,這就是「阡陌」一詞的由來。

分到田之後,你要在田地的4個角各堆起1個方方正正的土堆「封」,它的長、寬、高各為4尺(約合92公分);再用4條矮土牆「埒」(列)把四個「封」連起來。這些牆的橫截面為梯形,高1尺,底部厚2尺5 。它們都用來標識田地界限,也是「封疆」一詞的最早起源。《周禮》中有「封人」的官職,任務就是把各諸侯的封國、都邑用封土標識出來,封土之間再種上樹,「為畿封而樹之」。

別看「封」和「埒」只是幾道土牆,它們都有法律效力,如果鏟掉或私自推平重建,無論你是否故意,官府發現了都要算你「盜徙封」,也就是私自移動田畝的疆界會被判「贖耐」(刮鬍子,但允許繳納罰金贖罪);假如你膽敢把自己的田地向外擴充幾步,那就算「盜田」;另外,你家牲口跑到官田裡去啃莊稼,這叫「侵食稼」;你親自去官田裡偷糧食麥苗則叫「入稼」,按龍崗秦簡記載,這兩種行為也要被「贖耐」。

好耕牛大賽

講解完畢,下地幹活吧!來,這是官府為你專門準備的農具—耒耜(磊寺),樣子有點像小型簸箕,用法類似鏟子,是用來翻土的。《呂氏春秋.任地》說耜的柄長6尺,用來測田壟的寬窄,刃寬8寸,用來挖出標準的壟溝。

發到你手裡的耒耜是鐵製的。上古時代的農具基本是木製、石製或者骨製;商周時期是青銅製,既沉重又脆弱,很容易損毀。鐵製農具則堅硬鋒利又輕巧,大大提高耕種效率,是當時最先進的材質,具有革命性意義。

小心別弄丟,農具不是白給你的,官府已經登記備案,《廄苑律》規定:向官府借用的鐵製農具,如果有所毀損,交還原物時說明備案,不用賠償。對這些廢棄的農具,官府會嘗試修理,如果已經壞到沒法修理,則會在7月統一進行處理,將上面的標識磨掉,上繳做為金屬原料,重新回爐冶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秦朝的鐵器還比較珍貴,要盡量省著用。

你從官府領到的還有1頭老黃牛。秦國時期,牛耕的普及程度在各國間名列前茅,《戰國策》記載了趙國大臣趙豹評價秦國用牛來耕田,用水路運輸糧食,很有優勢,所以不能和他們開戰。使用耕牛使人們拓荒和耕作的能力大為提高。不過也正因此,官府對耕牛的管理和保護十分嚴格,朝廷有大廄、中廄、宮廄等官方養牛馬部門,各縣也登記耕牛的數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耕牛相當於汽車一樣的不動產。

看看《牛羊課》、《廄苑律》對於餵養耕牛的規定:如果一個人負責餵養10頭成年母牛,其中的6頭都沒生過小牛,養牛的嗇夫、佐都要被罰繳納一面盾牌;耕牛一旦死亡,必須向所屬縣府彙報,縣府會派人來驗屍,牛屍還要上繳;如果拖得太久沒彙報,導致牛屍腐敗,養牛者得依照沒腐敗時的價格賠償;如果因飼養不當,導致1年死3頭牛以上,養牛人「牛長」、「皂者」,主管牛的官吏,做為上級的縣丞和縣令都會受到相應懲罰。

秦朝每年還有好幾場「秦川好耕牛」大賽—評比耕牛。《廄苑律》規定,每年的4月、7月、10月、1月都要評比耕牛,根據評審們的評分,耕牛被評比為「最」(優秀)的,養牛的「皂者」可以「除1更」(免除1次徭役),「牛長」可以被「賜3旬」(記30天積分),田嗇夫更可以得到1壺酒、10條乾肉的獎勵;獲得「殿」(差評)的,田嗇夫要被批評,「罰皂者2月」(「皂者」被扣掉兩個月的積分);就連考核時發現耕牛的腰圍減少,飼養者都要被笞打,腰圍每減少1寸,就得被竹片抽打10下。

延伸閱讀:
穿越到秦朝做什麼工作才能受到重視?就做農夫吧
稻農心聲:寧願太陽下耕種 也不想休耕納涼
農創不簡單:4個青年創業的食安Know How

內容來源=《回到秦朝大冒險:穿衣吃飯,全部從頭學》,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