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國民健康的基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然而從2008年開始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問題,包括三聚氰胺毒奶、塑化劑飲料、毒澱粉肆虐以及農藥超標的手搖茶…等食品業界風暴,除了讓民眾無法安心飲食,也讓政府單位及食品業者體認在追求食品安全上應立即提高至更嚴謹的標準。

食安問題即是國安問題。為了解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會同農業委員會、環境保護署、衛生福利部、經濟部及教育部等機關跨部會共同提出「食安五環」改革方案,作為我國食安升級之推動方針。透過政府管理、業者自律與全民參與的方式,打造從農場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聯合防線,維護每一個人吃得健康,達到食品安全的目標。

推動源頭控管,預防食安問題

如同奧運的紅、黑、藍、綠、黃五個相互環扣的圓環,代表世界五大洲;食安五環為「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以及「全民監督食安」等五大面向,也是彼此關聯、缺一不可。

要避免下游產品有安全疑慮,就必須從生產源頭的最上游開始管控食物風險。緊接著在第二、三環的重建生產管理制度與加強查驗,針對高違規、高風險、高關注產品,提高查驗比率,不讓超量農藥、有害化學品、違規添加物等進入食物體系。在產製流通階段即預防市場發生問題,並透過查緝來解決問題,防止擴大,通盤掌握整個食品安全、生產與製造流程。在下游防火牆部分,則訂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4條第1項罰鍰裁罰標準」,讓不法廠商罰得到且也罰得重。打造滴水不漏的食安防護網需要全民一起協助把關與監督,鼓勵全民檢舉遏止違法違規業者,讓食安管理更縝密。

專責管理機關,跨部會分析稽查可疑物質

為提升食品安全加強源頭管理,預防管控食安,追蹤有害物質,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16年12月28日成立毒物及化學物質局,透過科學化、專業化及合理化的制度,源頭管理掌握生產製造流程,預防工業性化學產品不當流用,並整合跨部會化學物質管理,進行勾稽檢查,同時也研擬、執行、監督毒性化學物質災害防制及環境用藥管理的政策與法規、化學物質管理技術研究及發展,接軌國際,建構安全永續的化學環境。此外,運用雲端科技建置化學雲掌握化學物質資料並跨部會比對,以提供各部會化學物質、廠商、運作資料及流向勾稽資料,反饋協調各部會據以執行稽核管制,從源頭有效掌控食安資料,如曾發生的鹹酥雞胡椒粉添加工業用的碳酸鎂,透過化學雲平台,三階段篩選掌握可疑源頭廠商。

化學局成立後,為防堵具有食安風險疑慮化學物質流用於食品製造或加工之缺口,首波針對57種具食安風險化學物質,擴大查核輔導,並針對其中非屬食品添加物且毒理特性較明確或臺灣曾發生食安事件的13種化學物質,於2017年4月25日預告為第4類毒性化學物質,例如紅湯圓、豆干、潤餅皮中使用的玫瑰紅B、皂黃及吊白塊等,一旦公告後,業者必須取得核可後始得運作,並應申報流向及標示「禁止用於食品」,以有利掌握流向,減少流入食品的風險,未來並透過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法,以程度分級,逐步擴大列管將對人體健康或環境有影響之虞的民生及國際關注議題化學物質。另外持續推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畫」,削減26種持久性污染物污染,如戴奧辛、呋喃等,透過跨部會合作管制,降低化學物質危害風險。

建置食品藥物國家實驗室,提升檢驗能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責業務單位食藥署早在30年前即已建置專業實驗室、力求保障人民健康。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目前多種用於精密分析鑑定相關儀器設備,受限空間與嚴格的環境條件需求,無法設置在目前實驗室中,不利食安政策推動。尤其,食藥署肩負開發國家公告檢驗方法之重責大任,若無檢驗方法則無法落實執法,為此,前瞻計畫預計建置實驗室專用大樓,透過實驗空間的擴大及高精密、高靈敏儀器之建置,以強化源頭控管的能量與專業度,藉此建構一個食在安心健康的環境,帶領台灣食品業食安管理向前邁進,同時也藉此提升台灣食品產業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
【廣編企劃】10倍安心X10倍放心=100倍幸福食安哲學
【廣編企劃】安心〝環〞境,稽查缺一不可
【廣編企劃】重懲惡質廠商 你我掌握食權最安心
【廣編企劃】食安天賦人權亦是全民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