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構成蛋白質的20餘種胺基酸中,一定要藉由食物攝取而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的的稱作「必需胺基酸」,成員包括今日主角「蘇胺酸(Threonine)」及其他共8種。

撰文=張越評

美國生化學家Harold Dadford West出生於1904年7月16日,於1974年3月5日去世。第一個發明用人工方法合成「蘇胺酸」的人,就是他——Harold Dadford West!什麼是胺基酸?「胺基酸」連在一起,成為一長串便稱作一條「胜肽鏈」,胜肽鏈扭在一起,就變成一球「蛋白質」了!

因此,我們的身體哪裡需要蛋白質,其實也就等同身體哪裡需要胺基酸,經酵素作用後多種胺基酸可以互相轉變,視身體現階段的需要,酵素就會客製化地將胺基酸轉換出需要的那一種,但偏偏就是有一些胺基酸不一樣,如果您不由嘴巴吃進來,身體自己是製造不出來的,所以,如果飲食不均衡,長久下來身體裡就會有一些機能受影響。

這些一定「要吃才會有」的胺基酸,又稱作「必需胺基酸」,成員就包含今日的主角「蘇胺酸」,以及苯丙胺酸、纈胺酸、色胺酸、甲硫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離胺酸,共有8種。

「蘇胺酸」是許多身體組織裡的重要組成,例如:琺瑯質、膠原蛋白、彈力蛋白、卟啉類物質等,它能幫助脂肪代謝以避免肝臟中的脂肪堆積,對腸部消化及改善相關疾病也有所助益,還可被用作緩解焦慮和輕微憂鬱狀態等。

在構成蛋白質的20餘種胺基酸中,蘇胺酸是最晚被發現的一種,於1935年時才由生化學家William Cumming Rose分離出,並且在Harold Dadford West多年努力之下,開發出人工製成的方法,至今國際市場對蘇胺酸的需求量已成為增長最快的胺基酸用劑之一,例如生醫及飼料添加等方面的運用,特別是用於手術前後、營養不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的醫療輸液。

除了依病人需求而調配的輸液外,一般健康的人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必需胺基酸是否吃足呢?其實,可以藉由「蛋白質消化率校正之胺基酸分數」(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Score, PDCASS)及「生物價」(Biological Value, BV)等,來得知該食物中胺基酸種類的完整性,還有體內吸收利用的效率如何,分數大致順序最好的是蛋類,依序是牛奶、肉類、黃豆,較差的則是豆類以及米麥類,衛福部的均衡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攝取3~8份的豆魚肉蛋類,就較不會有缺乏必需胺基酸的疑慮,腎臟相關疾病者亦可多利用高生物價的蛋白質攝取來源,相對減輕腎臟代謝上的負擔。

延伸閱讀:
拆解食物:蛋白質含量是造成肉色深淺的關鍵!
未來食品:培養皿上的蛋白質-人造肉
聰明吃蛋法,「好蛋」不會變「壞蛋」

參考資料:
Cobb, W.M. (1976), "Harold Dadford West, Ph.D., LL.D.: a good man and tru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Jul 1976) 68 (4), pp. 269–75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L-threonine
Stenesh, J. (1998). Biochemistry, pp.27.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Jay R. Hoffman, Michael J. Falvo (2004), "PROTEIN – WHICH IS BEST? "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4) 3, pp. 1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