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泡麵市場自1967年發展至今,呈現愈來愈多元化的趨勢。受2014年食安事件波及,台灣泡麵銷量大跌10%,2015年由高單價進口泡麵成為拉動整體泡麵市場成長的主力。

專題企劃=林玉婷、黃齡誼

撰文=黃齡誼

每到颱風季節,泡麵就是度過颱風夜的最佳良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吃下29份泡麵,是世界平均值的2倍以上,到底台灣人吃泡麵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台灣泡麵市場發展至今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一起來深入瞭解颱風天的好朋友吧!

世界第一包泡麵是1958年日清食品創辦人安藤百福推出的「雞汁拉麵」,但直至1967年台灣才出現第一包泡麵,由日清與台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的「生力麵」,以營養、食用方便的訴求搶進台灣泡麵灘頭堡。而維力公司也在同年推出第一包台灣自製的泡麵「維力麵」,開啟了台灣的泡麵市場。

初期的台灣泡麵因採日式口味,因而不受歡迎,直到1969年才在大力推廣的試吃活動及颱風影響下,使得泡麵銷售量有了改善。但1970年代之後,媒體開始質疑泡麵的健康營養價值,民間也盛傳泡麵添加防腐劑的謠言,使泡麵的形象受到衝擊。

於此同時,廠商紛紛將泡麵口味與台灣原有的傳統麵食口味(如擔擔麵、肉燥麵等)結合,呈現在地化、多樣化的發展。1983年,統一公司結合軟性罐頭技術,推出了市面上首度含有肉塊調理包的泡麵「滿漢大餐」,提升泡麵的品質與單價。隔年的「滿漢大餐米粉系列」則是台灣第一個非麵類的泡麵。到了1990年代,泡麵隨著食補概念盛行、日韓劇風行等流行方向而推出多元口味;素食泡麵、迷你杯麵等針對不同特定客群的產品也先後問世。

但近5年來,食安問題頻傳也影響到泡麵銷售量。2012年南韓知名泡麵「辛拉麵」製造商農心公司旗下產品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質「苯駢芘(Benzopyrene)」,TVBS也將國內多款市售泡麵送驗,但因含量極少,衛福部強調不致於危害健康。2013年今週刊再將多款泡麵送驗,發現油包醬料中含有重金屬,但同樣因為含量極低,衛福部也表示無攝食風險。不過2014年震驚全台的油品食安事件波及到泡麵調味油包,使得泡麵銷售量大跌10%;而這也促使南僑及統一先後於2015、2016年推出破百元的高單價泡麵,希望能挽回重視食安的消費者。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泡麵的銷量下跌,但進出口量卻仍持續成長。《2016年食品產業年鑑》指出,在2014年油品食安事件影響下,台灣泡麵市場空出約3成,其中由進口品補足15%,其餘則由台灣廠商搶食。以2015年來看,高價進口泡麵(如日韓泡麵)銷售量成長約3成,是拉動整體泡麵市場成長的主力,但相對售價低的東南亞泡麵也是近年市場新寵。而出口方面則是以輸出至中國的量佔了一半以上,但在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及食品多樣化發展的情況下,中國泡麵市場成長也逐漸趨緩。

從1967年發展至今,台灣的泡麵市場已十分成熟。《2016年食品產業年鑑》指出,台灣人最愛吃的口味有肉燥、牛肉、海鮮/鮮蝦、炸醬、豬肉/排骨,基本款近5年變化不大,但其他口味有愈來愈多樣化的趨勢。包裝型態則比起2010年的調查結果有些許不同,雖然「袋裝」泡麵仍是台灣人最常食用的類型(佔44.7%),但2015年的食用率較2014年下降了7%,「碗裝」及「杯裝/桶裝」則分別上升了1.4%及5.6%,顯示了附有容器、方便的碗裝、杯裝泡麵愈來愈受民眾喜愛。至於台灣消費者最常吃的前五大泡麵品牌中,以統一公司旗下品牌佔比最高,高達6成;統一公司2015年年報也統計出旗下泡麵2015年國內銷售額高達39億2900萬元。

從台灣泡麵消費趨勢整體來看,台灣民眾對泡麵新產品的接受度漸漸提高,面臨多樣的進口泡麵來襲,未來國內泡麵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延伸閱讀
泡麵市場亞洲居冠! 韓國每人每年吃72包
不須防腐劑就能久放 泡麵製程大公開!
泡麵是「拍咪呀」嗎?撥開泡麵五大疑雲!

參考資料
〈在那都要吃- 泡麵、身體與飲食空間〉(陳志軒,2010年)
食藥署:衛生署說明有關苯芘(Benzo[a]pyrene)致癌風險之評估
食藥署:泡麵油包及調味醬料產品之重金屬含量無攝食風險之虞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6年食品產業年鑑》
統一企業:2015年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