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飲食知識的掌握需要從日常累積,芬蘭為世界第一個供應免費學校午餐的國家,並將學校午餐視為全人教育的一環,從學童時期即開始培養正確的飲食及健康意識。

食安問題與健康飲食最大的關鍵就是「消費者品知力」,這就是為什麼STARBUCKS在澳洲墨爾本難以生存,因為當地人從小耳濡目染,深知品嚐與享受好咖啡的必備條件。同理,若未來的世代不訓練對食物的五感覺知能力,將來也會面臨屬於他們的食安危機。

1943年芬蘭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供應「免費學校午餐」的國家,其「基礎教育法」規定學校需妥善安排並監督,每日供應給每位學生的午餐。學校午餐被視為一種全人教育的教材,培養孩子們的營養知識及良好飲食習慣;校方須遵守「國家營養委員會(National Nutrition Council)」擬訂的標準,包括鹽、纖維質、脂肪及澱粉類的攝取限量,以及零食的規範。而「免費學校午餐」應該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嚐起來可口且營養均衡。

學生可以在食堂服務,高年級生會協助低年級生拿取餐點,並引導學弟妹做出健康的選擇。執行力超群的學校將獲頒「學校午餐獎狀」,以表揚其多方面的整合能力,提供營養高、富教育性和生態永續型的午餐。在芬蘭,教育是個人健康意識養成的主要環節,健康及烹飪都是基礎教育的必修課,著重技能的掌握更甚知識。許多學校會教導食物的來源,安排農場及採藍莓等戶外教學,讓食物教育變成每天校園生活的一部分。令人驚艷的是,烹飪課竟是中學男生最熱愛的選修課。

回顧芬蘭70年「免費學校午餐史」
・1943年開始實施,戰時的糧食配給令執行非常艱難;每週毎位學生配給麥片120公克、牛奶100毫升、牛或豬肉50~100公克。
・1955年,兩週輪替的菜單上有:週二豌豆湯與乾糧、週三肉湯、週四粥類;牛奶僅於9月、10月及5月供應,裸麥麵包則全年無限供應。
・1960年代最大的一所學校容納了1500名兒童,供餐需分成兩個時段—早上8:35及下午3:30。1967年,學生開始使用刀叉。
・1968年,制訂四週輪替的菜單,餐點包括肉丸子、肉醬,唯一的沙拉是切塊的甜菜根與根莖類蔬菜。
・1970年代,制訂六週輪替的菜單,沙拉選項中多了高麗菜,另有義大利燉飯及餡餅、牛肉漢堡排、豬血煎餅、魚塊、雞肉咖哩。這也是一個開始關注特殊體質的時代,為患有糖尿病、乳糖不適症、麩質不適症、魚類過敏症的兒童提供客製餐。當時學校逐漸設置簡單的食堂。
・1980年代,學校午餐的菜單開始走向國際化、多元化,尤以義大利麵種類最多;1984年實施第一回食用者問卷調查。
・1990年代,開始盛行主題菜單,學校會為聖誕節、國慶日、復活節推出應景特餐。
・2000年起,學校食堂轉型成為優質餐廳(自助式、沙拉吧),供應更多樣化的國際料理。2010年,全國所有的小學一律拆除飲料及零食自動販賣機;此外,赫爾辛基市政府將2月17日訂為「蔬食日」,當日全面供應穀蔬餐食。2013年春季,首次舉辦e化食用者意見調查,「Vegan」(全穀蔬果)料理自此人氣急升。

芬蘭的非營利組織「ELO基金會」於2009年成立,旨在向國內外宣揚芬蘭的飲食文化。為使世界第一的學校午餐更優化,ELO結合各界人士形成有力網絡—會員包括國家教育局、農林產業工會、烹飪課教師協會、赫爾辛基大學、餐飲專業等等,推廣「學校午餐日」(School Meal Day)的概念,活動邀請學生與家長透過同食同樂,向餐飲專業人士表達自己的想法。



全世界學生學智力最頂尖的國家是芬蘭,他們培養國家棟樑的第一步是從「食」開始,總結一句話:食力=實力,營養高=學習好。為求生存,今日的食安問題靠解決;為享樂活,明日的健康好食靠創造。以芬蘭為借鏡,我們可以學到什麼?現在,我們花資源在解決,還是在創造?

延伸閱讀:
看待「食安問題」,你不可不知的五大觀念
掌握10大原則 讓兒童吃得更健康
我很醜,可是我一樣有營養!

參考資料:
Finnish Free School Meals Are A Central Part of The Foo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