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促使丹麥探討生產與食用牛隻對碳排放的影響。丹麥倫理委員會於2016年4月向國會提案立法針對紅肉增收「氣候責任稅」,目的是希望丹麥民眾減少攝取紅肉,然而民眾或許也有其他做法能從個人做起。

愛吃什麼是我的自由?丹麥倫理委員會(Danish Council on Ethics)的看法可不一樣。改善全球氣候變遷人人有責,丹麥國民有道德義務降低自己的碳足跡,以及間接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而第一步可行的有效辦法就是課徵「紅肉稅」。

丹麥倫理委員會認為「極端氣候變遷是一項道德議題」,2016年4月向國會提案立法針對紅肉增收「氣候責任稅」(climate tax)。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表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8%來自畜牧業,比重高過世界各地所有交通工具的總排放量;其中單是肉牛就占了10%,而且保守估計生產一公斤牛肉所需的乾淨水量至少達43000公升。由此可見,牛群無疑是「最具破壞性」的食物來源,從牛肉下手將會是對的使力點。

為減少全球暖化對丹麥的直接衝擊,並達成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擬訂的目標-維持溫度升幅在攝氏1.5度C以下,17位政務委員中有14位支持此提案,相信由政府設立制度帶動改變,會比讓少數道德感重的消費者獨挑大樑更有效。2016年9月13日,丹麥倫理委員會發表了長達56頁的報告書,論述為何第一步徵收「紅肉稅」會是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辦法,以及為何我們需要付更多錢購買「破壞氣候的食物」。

針對牛肉徵收「氣候責任稅」,會帶來哪些正面影響?
1.向丹麥社會宣告:人民有必要重視減少攝取「破壞氣候的食物」。
2.價格為購物的決定性指標,稅收能有效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破壞性食物」。
3. 使道德意識感重、遵從環保飲食生活的消費者獲得更多支持與共鳴。

丹麥倫理委員會解釋,一旦考慮到生產牛肉背後的社會與環境代價,就能明白「紅肉稅」的公正性。「消費牛肉的人盡情享受美味,讓遭受氣候變遷傷害的人來承擔這些代價,實在有損公平」。另一方面,丹麥農糧委員會(Danish Agriculture and Food Council)卻持反對意見,其發言人諾菱(Niels Peter Nørring)表示,「在公家機關及食品業實施『氣候責任稅收制度』,工程龐大又吃力不討好,效果不彰可以想見」。

在名為《道德消費者 破壞氣候的食物》的報告書中,丹麥倫理委員會宣稱,丹麥人民若改變飲食、減少紅肉的攝取,預計可降低20~35%由生產食物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此外,還提出其他四點可以綜合實施的辦法:
1. 針對「破壞氣候的食物」課徵稅收、「穩定氣候的食物」予以補助,雙管齊下,進一步提倡環保的飲食習慣。
2. 可評量其他方針減少食物浪費,而「紅肉稅」的附加價值就是提醒國民不要過度購物。
3. 公家機關可視單位條件,規定「蔬果日」或減少紅肉餐品的供應。
4. 改產補助:可利用部分或全部的「氣候責任稅」稅收,補助有意生產較環保的食物的農產業者。

溫室效應沒有國界,每ㄧ位世界公民都肩負一份責任,此話已是陳腔濫調。為食物標上「氣候衝擊度」、徵收相對的「氣候責任稅」,期待食用者透過荷包痛切體認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繼而力行良知消費?姑且不談既得利益者會跳腳,市井小民真能持之以恆嗎?獎勵型的正向回饋,是持續實踐的最佳驅動力;課稅則相反。

從上而下的制度實施需要等待,而「改變」卻能馬上從自己張開雙臂的方圓內開始。站在自己的位置發揮創意,讓良知飲食變成生活的調味:每週給少吃一塊紅肉的朋友一張貼紙;給買青菜的顧客一點折扣;在餐廳定期推出「蔬食優惠」;在教室號召「果菜同樂會」;員工福委會舉辦「健康蔬食摸彩」等等。讓「吃」變得跟選票一樣重要有力,你的需求不容小覷,那是驅使企業轉換產品供給的刺激。

延伸閱讀:
週一無肉日的由來 為什麼不是週二或週三?
拆解食物:蛋白質含量是造成肉色深淺的關鍵!
糖稅讓英國人在2018年春天嚐不到甜頭

參考資料:
Treehugger
英國《獨立報》
The Danish Council on Ethics